一本来自大自然的教科书     —— 读散文集《聆听草原》
来源:中国民族报 素心 发布日期:2020-07-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 者:艾平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游牧文化告诉我们,只有草原大野芳菲,亘古犹新,人类才能浑然于万类之中永续苍生。”内蒙古作家艾平在散文集《聆听草原》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作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女儿,艾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写这片草原,关注包括人在内的草原上所有的生灵,一株草、一只羊羔、一匹马儿、一片云朵,甚至一个蹄窝窝都倾注了她的爱与眷恋。

  入选2019年自然好书榜的《聆听草原》集合了艾平近年来广受好评的草原主题散文,以精准传神、文辞朴素的书写讴歌自然,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

  艾平长期深入生活,用心去发现草原诗意的存在,用笔触为万物生灵注入悲悯情怀。她的散文注重细节描写,通过许多栩栩如生的细节,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或陌生、或温情、或伤感、或动人的优美故事。

  《聆听草原》的开篇“草原”板块中,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上世纪初蒙古族亚里特部落从贝加尔湖东迁的故事。“远离草原的老祖父额布格,坐在四楼的阳台上回想往事。当年那个牧马少年赶着马群穿越荆棘、沼泽,泅渡克鲁伦河登上彼岸,跟随部族从苏武牧羊之地来到了呼伦贝尔。在后来很多很多的四季里,我的额布格骑马游牧四方。”在作家笔下,一幅美好的草原画卷跃然纸上,温暖而有画面感。艾平的散文中,既有波澜壮阔的种族迁徙记录,又有细枝末节的典型化处理,于大开大合中见证百年草原的沧桑历史,于微波涟漪处窥见草原每一个细胞的喜怒哀乐。艾平用手中的笔如实地记录了草原的过去和现在。她笔下的草原人民纯朴、勤劳、真挚、好客,爱草原如生命,爱自然里的一切。

  艾平的语言风格独特,谚语的大量运用使一行行文字富有诗性哲思,在让读者痴迷的同时,还会引发其深度的思考。她这样写住在城里的老祖父,“一个年迈的牧马人,他试着柔软的旅游鞋,眼睛久久停在脱下的马鞍筒子上,仿佛一百年的岁月在靴筒里喊他。”艾平写呼伦贝尔、写巴尔虎草原、写鄂温克百年游牧史,一句“一夜长于百年”就把世代相传的草原深情雕刻进了读者内心。她笔下的海骝马、大青子、黑嘴松鸡、雁、蓑羽鹤、黄羊子、狐狸、儿马子,所有的生命都富有灵性。这些依托草原的生灵,是草原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当然,作为一名草原儿女,艾平也有自己对草原和草原民族发展前景的思考。

  在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保留着敬畏自然、顺其自然的古老传统。关注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草原保护问题。草原怎么保护?草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艾平一直行走在草原上,聆听草原人的心声,也一直在寻找答案。作家告诉我们,退耕还牧是终结草原退化的第一步。草原有草原的生存法则,这种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是人类的教科书。

  听艾平说过,很多年前,她父亲曾带着她,开着一辆老掉牙的吉普车在草原上游走。每每看到雪白的羊群、成群的银鸥、孤独的牧马人、挂在山岗上温柔的月亮,她就会心生敬畏与爱恋。起初她并不懂得游走的真正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才懂得了父亲,懂得了在辽阔大草原上游走的快乐,也读懂了草原这本教科书磅礴的精神内涵和给予人们的启示。

  当我捧着这本厚重的《聆听草原》,沉醉在文字的魅力中时,艾平又钻进了草原深处的蒙古包里,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聆听新的草原故事。相信不久后,她又会给我们奉上一场草原文化盛筵。正如她所说,“我手中的笔永远无法离开草原,草原告诉我一切,生命与自然,人生与历史,现实与梦想。”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