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舞流韵]那一抹流动的“蒙古蓝”——蒙古族舞蹈《蓝》赏析
来源:中国民族报 梁亚坤 发布日期:2020-07-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舞蹈《蓝》剧照 高天摄

  受闻一多先生的诗歌《色彩》的启发,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19年艺术实践项目——舞蹈诗《生命的壮彩》,将汉、藏、蒙古、维吾尔、朝鲜、瑶等不同民族的“生命情调”抒发于肢体表达,用舞蹈语汇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其中,由北京舞蹈学院教师高岩担任编舞的蒙古族女子群舞《蓝》,不同于传统热情奔放的蒙古族舞蹈,而是以简练的形式和优美的动律表现蒙古族女性端庄优雅的气质和宽容博大的胸怀。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一个鲜明文化符号,承载着蒙古族同胞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精神内涵。舞蹈《蓝》提取蒙古包这一典型文化符号,别出心裁地通过舞者的肢体组合表现这一意象,并在队形变换过程中,呈现出流动的蒙古包形状。作品中,蒙古包这一意象也被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如舞蹈一开始,两位女性舞者用手臂组合成蒙古包的形状,一束定点光打在她们身上,像草原上初升的太阳照射在蒙古包上。接着,一群蒙古族女性昂首挺胸、端庄大气地从“蒙古包”中走出来,迎着朝阳,她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蒙古包这一符号贯穿作品始终,一方面表现出蒙古包与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流动的蒙古包形象也让观众感受蒙古族人民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舞蹈《蓝》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流动性,视听上流畅的编排让观众仿佛感受到辽阔的草原气息。视觉上,舞者的肢体动作表现出空间的流动性。舞蹈伊始,舞者双臂缓缓舒展,踩着圆场步穿行在队伍中,单个舞者原地转圈,一系列动作让整个舞台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听觉上,马头琴与长调的背景音乐呈现出时间的流动性。低回婉转、拨人心弦的马头琴声使人彷佛有穿越时空之感,长调则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给人一种空灵的美感享受。

  作品结尾部分,8对舞者像8扇门一样循环旋转,这个场景正是对蒙古族传统游牧生活的抽象表达。在观看舞蹈《蓝》时,笔者也深受启发:人生中有很多目标,一个目标的终点就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我们应该不断探索、追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诠释生命的意义。

  闻一多曾在其著作《说舞》中表示,“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笔者认为,民族舞蹈就是一个民族生命情调的表现,一个成功的民族舞蹈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提到“蓝”,让人不禁联想与它有关的物像,如蔚蓝的天空、湛蓝的大海、翠蓝的宝石等。舞蹈《蓝》赋予了蓝色深邃的审美内涵,它象征着高洁,代表生命的高贵和胸怀的博大。作品以蒙古族舞蹈为动作语汇,舞者身着蓝色长袍,在马头琴和长调的伴奏中翩跹起舞。蓝色的舞台灯光环境中,舞者动作简练优美,以流动的圆场步完成各种队形的变换。在动作、音乐、舞美、灯光等的完美配合下,舞蹈蕴含的美学内涵得以显现。

  舞蹈《蓝》并不是对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格的单纯再现,而是在提取蒙古族典型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艺术化处理,对蒙古族民族特征和思想精神的凝练化表达。作品在赞美蒙古族女性勤劳善良、端庄优雅等精神品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蒙古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大背景下,如何用现实题材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的好作品,是文艺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命题。舞蹈《蓝》的编创者以当代人的审美视角,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动作编排,尝试挖掘和表现出那份经过历史长河洗礼后融入蒙古族血液的精神内涵。笔者认为这种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对当下我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