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助力脱贫攻坚]“非遗+扶贫”的花垣探索:“绣”出美好生活来   
来源:中国民族报 见习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0-07-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湘西七绣坊苗绣培训基地,绣娘们在学习苗族花带的编织技艺。 龙恩泽摄

  湘西七绣坊的苗绣产品。石佳供图

  山路蜿蜒,白云缭绕,古朴的苗寨依山而建,石板小径串联起各家各户……这里是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所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7月初,花垣县举办苗族花带学习培训班,150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培训。一手提线,放线“配色”,一手穿针走线,仅仅利用一根大骨针,五彩的绣线就在绣娘的巧手排列下,交织成一条宽3厘米左右的花带。成型的绣带排线严谨,针脚疏密虚实得当,鲜艳的色彩与绣娘们身穿的苗族服装交相辉映。

  近年来,花垣县实施“非遗+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创建苗绣基地,举办苗绣培训班。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守着家乡的绿水青山,传承苗绣这项非遗技艺,巧手“绣”出新生活。

  ◆ “让妈妈回家”

       实现苗绣回归

  在花垣县各个苗寨,妇女们一边制作苗绣,一边探讨技艺的画面,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苗绣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针法纷繁复杂,绣品色彩丰富、富于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花垣县石栏镇,村民们传承苗绣非遗技艺,助力脱贫致富,离不开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一位因事故失去双手却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刚来到石栏镇文化站不久,麻正兵就一头扎进了扶贫之路。在下乡考察传统村落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麻正兵的关注,从那时起,如何让乡亲挣钱、家庭两不误,成为烙在麻正兵心里的难题。

  深藏大山的石栏镇土地资源不足,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找钱”。“我们需要的是让大家回得来、留得住的就业机会。”麻正兵说。

  绣娘龙老香给麻正兵带来了启发。自幼跟随母亲学做苗族服饰,如今已是苗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龙老香,苗绣作品接二连三获奖,由她制作的一套苗服曾以1.8万元的高价成功交易。

  “事实证明,苗绣是一把脱贫致富的钥匙,我们要抓住它、用好它。”麻正兵笃定地认为。

  麻正兵一方面走访技艺精湛的绣娘,劝说外出打工的妇女返乡,一方面四处跑市场、接订单。他还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让妈妈回家”。

  子腊村的龙志银是附近几个村寨绣活做得最好的绣娘之一,但是为了养家,她前些年一直在县城打工。麻正兵请她回家加入苗绣项目时,她心存疑虑,认为“苗绣根本赚不到钱”。经过麻正兵一次次与她沟通,龙志银决定回家试试。

  就这样,龙老香、龙志银等开始每人带四五个徒弟,边培训边出活。作坊就设在家里,每天在家绣花,用上缝纫机时“哗哗哗”踩一天,家里堆满了线、布、花边条等刺绣的材料。

  “起初我们去集市上卖,请亲朋好友帮忙宣传,只有销路好了,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麻正兵说。

  随着绣娘队伍的壮大,麻正兵组织成立苗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开始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手工生产苗绣。短短一年下来,村里陆续开了20户苗绣生产作坊。而之前离乡务工的一些妈妈们,也陆续返乡加入“让妈妈回家”项目,开始从事苗绣工作。

  石栏镇的苗绣作坊带动了整个花垣县苗绣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当地政府格外的重视。绣娘们的手工苗绣制品,卖出的钱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每个绣娘的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甚至更多。在推动苗绣产业发展的举措中,花垣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

  如今,“让妈妈回家”项目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惠及更多妈妈和家庭。刘娟是嫁到花垣县的侗族姑娘,婚后一直和丈夫在深圳务工。一年回家一次,让孩子和她越来越疏远。“每次回来,他就躲在奶奶背后,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我,我眼泪都快流完了。”刘娟说。

  去年8月,刘娟回家探亲时听说了“让妈妈回家”项目,往日的愧疚和无奈仿佛突然找到了出口。她当下决定,“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我要回来。”

  ◆ 指尖技艺

  变软资源为硬实力

  回乡后的刘娟加入了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以下简称湘西七绣坊),因为年轻能干,工作经验丰富,她顺利成为公司负责人石佳的助理。

  湘西七绣坊的创始人石佳,是一位出生于石栏镇油麻村的苗族“80后”。“2017年6月,石佳的父母本要回来投资养猪项目,我就劝他们和女儿一起把苗绣做起来,也能带动村民发展。”麻正兵回忆道。

  家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情况也触动了石佳,彼时已在城市创业的她,决定“回故乡、带老乡、建家乡”。仅仅一个月之后,石佳的湘西七绣坊就在石栏镇成立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

  “我们聘请4位苗绣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动员各乡镇妇女来公司参加带薪苗绣技能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就能签订合同并上岗。她们可以自主选择到公司来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订单。”石佳介绍。

  截至目前,湘西七绣坊总共培训了1000余位绣娘,签约48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32人。“公司成立第一年就累计给绣娘发放工资110万余元。”石佳说。

  传统苗绣主要反映喜庆、吉祥、人寿、年丰的物象,图案讲究对称、平稳,具有秀丽、素雅的风格特点。为了在保留传统苗绣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石佳一面组织搜集传统苗绣的图案和技法,建立数据库,一面积极组建设计师团队,将苗绣与服装、饰品、箱包、文创品、艺术品等不同产品形态相结合。

  在联接传统与现代的产品实践中,湘西七绣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18年5月,石佳带着绣娘作品参加了巴黎国际展;2019年4月,绣娘作品于北京国际时装周完成独立首秀,惊艳全场。“每次和绣娘们分享荣誉和活动经历,都能感受到她们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石佳感慨道。

  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湘西七绣坊的产品销售也受到了影响。石佳带领公司员工拓展思路,转变观念,引入网络直播等新业态,让公司成功解决了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难题。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非遗购物节”上,湘西七绣坊推出的苗绣手包和团扇广受欢迎。石佳也通过视频向网友推介湘西苗绣,讲述“苗绣改变苗家妇女的生活”。

  与此同时,石佳开始着手延伸公司业态,将苗绣产业蓝图向旅游业铺陈开来。如今,1860余亩的“七绣姑娘的观光茶园”已建成。“忙的时候务农,闲的时候绣花,茶园与绣园的结合也可以让大家的收入更稳定,目前茶园一个月的劳务工资就达到120万元。“石佳介绍说。茶园部分土地由贫困户入股,其他农户可在茶园务工,目前已有33户贫困户加入。

  “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文化旅游非遗特色小镇,让更多老乡一起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对于下一步的发展,石佳在从容中透露出期待,一如她当初毅然返乡时的坚定。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