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祖国忠诚卫士 当民族团结模范—— 记西部战区陆军77集团军“两不怕”旅藏族班长尼玛桑杰
来源: 特约撰稿 孙利波 郭朋 文毓超 发布日期:2020-08-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尼玛桑杰(左)、次旺邓珠(中)、扎西平措(右)3人代表“两不怕”旅参加陆军比武竞赛,担负步兵战斗小组任务,拿下了山地步兵旅第一名。 余万虎摄

尼玛桑杰在训练中。许良钰摄


  征途如虹,军号嘹亮。我们即将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汇聚了各民族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马本斋、周保中、罗炳辉等一批少数民族抗日英雄和开国将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传承红色基因,延续英雄血脉。93年来,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里,各族儿女携手并肩,从守边固防到反恐维稳,从国际维和到远洋护航,从抢险救灾到脱贫攻坚……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军人英勇奋战的疆场。

  本期聚焦,让我们走近一位藏族军人。这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青年成长和从军的故事,也是各族儿女争做祖国忠诚卫士、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缩影。

  —— 编者

 

  在西藏昌都广阔葱绿的野外驻训场上,一个矫健的身影突闪而过,只见他用左脚把地上的石子击飞,右脚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随即全身紧贴地面,迅速出枪,密切注视着前方“敌”情。

  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脸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位27岁的藏族小伙,便是西部战区陆军77集团军“两不怕”旅战士尼玛桑杰。

  尼玛桑杰出生在西藏林芝一个平凡而又特别的藏族家庭——一家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结缘,在此后的岁月里,书写着拥军爱军的动人故事。

  作为家族中第一个穿上军装的人,尼玛桑杰牢记父亲“永不辜负党,当一个好兵”的嘱托,坚定从军报国之志,做祖国忠诚卫士,当民族团结模范。

  与“金珠玛米”结下情缘

  尼玛桑杰的家乡,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一个小山村,这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为解放西藏进藏的必经之路。

  1951年的一个早晨,尼玛桑杰的曾祖父桑杰在打扫院子时,看见一队身穿灰色麻布衣服的人在帮助村民挑水、拾牛粪,还在墙上写下了帮农奴翻身做主人的标语。这群人不仅惩处了当地恶霸,还把群众从旧西藏农奴制度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桑杰和村民们亲切地称呼这群官兵为“金珠玛米”(藏语,意思为解放军)。

  得知“金珠玛米”要进军拉萨,桑杰主动为他们带路,还把辛苦采挖的虫草和其他药材全部捐给解放军。西藏和平解放后,政府还专门派人来慰问看望过桑杰老人。

  据桑杰老人回忆,原来家乡闹饥荒的时候,每人每天只有几两的口粮。18军官兵知道后,宁肯自己忍冻挨饿,也要把口粮分发给藏族同胞。桑杰一家人口不少,靠军粮救济才一次次渡过难关。从那时起,一家人就对共产党和解放军有了深厚的感情。

  祖父旺杰更是坚定地同党和解放军站在一起。只要有空闲时间,旺杰就主动到部队营区里帮助官兵干活,搬运物资,整修营区围墙,帮助照看军马……“旺杰大哥虽没有穿军装,但就如同我们的好战友啊!”官兵们时常这样说。

  尼玛桑杰的父亲旺堆,也传承了拥军爱军的家风。当时,西藏交通不便,边防部队补给困难,他经常跟着马帮驮着盐、米和蔬菜,送到驻扎在墨脱边境的部队,一来一去要两个月。有时,父亲也会买上毛衣、棉裤、保暖壶等生活用品,送给边防军人。他还兼当邮差,传递着边防军人与家乡亲人的心声。后来,旺堆年龄大了,不方便出远门,就时不时托人带些牦牛肉和羊奶到墨脱。尼玛桑杰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站在草垛旁,目送着远去的车辆。

  几年后,一支部队来到了尼玛桑杰家附近驻训,他每天都能看到绿色的身影在眼前晃动。

  一天深夜,尼玛桑杰突然呕吐不止,父亲急忙起床背着他去看病,但医院离家路途遥远,走路过去肯定来不及。情急之下,父亲背着他来到了那支部队的驻训营区。军医察看后确诊为急性肠胃炎,随后为他输液治疗,尼玛桑杰的病情逐步稳定下来。父亲激动地连连向医生道谢。在与军医聊天中,父亲了解到,这支部队的前身正是18军某师。当年部队官兵亲民爱民的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

  在尼玛桑杰的成长过程中,拥军爱军的家风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他的心灵。

  2010年10月,征兵消息传来,17岁的尼玛桑杰当即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顺利入伍。

  在临走前,父亲与尼玛桑杰彻夜长谈,希望他能在部队里干出成绩来,“做保家卫国的雪域雄鹰”。

  在“两不怕”精神引领下成长

  尼玛桑杰服役的部队,是声名远扬的“两不怕”旅。

  半个多世纪前,该旅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带领全班在边境战场英勇杀敌,率先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的口号,打到最后,全班仅剩一人依然继续战斗。最终,他们连续攻克敌方27个地堡,歼敌55人。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张国华司令员,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情况时,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毛主席高度赞扬与肯定,著名的“两不怕”精神从此叫响并走向全军。

  从尼玛桑杰踏进营门开始,就一直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成长。“两不怕”旅新兵下连第一课,就是讲旅队的辉煌历史、英模人物。阳廷安、加多、吕登科、张兆林、朱兴振等英雄的战斗故事,在尼玛桑杰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某一天在政治教育课上,指导员为大家讲起连队战斗英雄加多的故事——一位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而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藏族战士。1957年3月,加多出生在四川德格县的一户藏族农奴家庭。直到共产党来到他家乡,农奴们才翻了身,做了主人。加多1976年3月应征入伍,1979年光荣牺牲。

  “五班藏族机枪手加多在消灭3个敌人和一个火力点后,为掩护全连战友,夺占敌人阵地,毅然暴露自己藏身位置,端起机枪向敌人猛扫,吸引敌人火力,战友们乘机夺下高地,加多却壮烈牺牲……”在指导员的讲述中,加多高大威严的形象出现在尼玛桑杰心中,这种英雄气概深深震撼了他。从那一刻起,该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便在他心中扎下了根,而加多身上“攻必克、战必胜、守必固”的胜战基因,也融入了尼玛桑杰的血脉。

  怀揣“两不怕”,什么都不怕。刚入伍时,尼玛桑杰各方面都落后于同年度的兵一大截。但从那次政治教育课后,尼玛桑杰暗下决心:不能输!在训练之余,他恶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生生将一本《新华字典》背了下来。两年下来,用完的写字本摞起来足有一米高。每天看新闻的时候,大家总会听到尼玛桑杰在模仿主持人说话的声音。就寝后,尼玛桑杰在被窝里读读写写,他已记不清用坏了多少个手电筒……

  因为分在高射机枪专业,很多军事术语需要牢记于心,而且要准确地口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尼玛桑杰总是因为不能准确口述而影响全班训练进度。为了弥补缺陷,他在战友午睡时到操场练发音,嘴里咬住一根筷子复述班长的口令,直到嘴唇起泡、声音嘶哑。在进行枪械分解结合训练时,他一遍遍练习,手掌磨出了血泡,一时间枪械零件上面沾上了斑斑血迹,但他仍忍着痛苦不放弃。“我是‘两不怕’精神的传人,既然死都不怕,难道还会怕苦吗?”

  经过部队多年的教育,尼玛桑杰逐渐走上了一线带兵的岗位,各种比武竞赛场上都有他拼搏的身影。每逢自己受到上级领导表扬的时候,他都会告诉父亲。父亲则经常勉励他“永不辜负党,当一个好兵”。2014年底,尼玛桑杰因为表现优异,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将“两不怕”精神发扬光大

  “我只想问大家一句,是退出还是坚持?”2019年4月,初夏的一天,西北戈壁,尼玛桑杰问队友。扎西平措和次旺邓珠没有多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坚守下去,决不让连队失望。”

  这是陆军“轻突奇兵-2019”比武竞赛的集训,“两不怕”旅3名藏族战士担负步兵战斗小组任务。参加集训以来,他们3个人的成绩排名靠后。因文化基础薄弱而对于一些关键文句信息的理解不准确,是他们的短板。

  “不能输!”他们凌晨4点半起床,全副武装做好10公里体能训练。晚上,恶补文化知识,练习北斗打字、地图使用,直到达成当日的目标才睡觉。经过一段时间恶补,他们小组逐渐跟上集训队的训练节奏。

  夏日里的西北戈壁,猛烈的大风夹带着滚烫的沙粒,击打着裸露在外的每一处皮肤。无论是灌木丛的荆棘把手腕划出血口,还是膝盖被尖锐的石块磕出伤口,他们都没有想过后退半步。

  “若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怎么做保家卫国的雪域雄鹰?”尼玛桑杰不仅鼓励自己不要退却,同时还为队友打气。两个多月的集训,他们的伤口一次次地结痂再一次次裂开,陆战靴前后都磨出了洞。然而在荣誉面前,苦和累变得微不足道。

  最终,3名藏族小伙子所在的步兵战斗小组以总分829分摘得桂冠,拿下了山地步兵旅第一名。

  从比武场载誉归来的尼玛桑杰,深知自己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两不怕”精神,蕴含着强大内在动力。

  入伍以来,尼玛桑杰时刻以“两不怕”精神鞭策激励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上演“士兵突击”,斩获军人的荣誉:连续获得优秀士官两次,嘉奖三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2019年被集团表彰为“新时代强军标兵”。

  传承“两不怕”精神,争当“两不怕”传人。近年来,尼玛桑杰集思广益,与连队老班长们汇编撰写了《新时代带兵36计》《高寒环境下的体能训练方法》《藏族战士成长进步的“快速通道”》等带兵手册和训练方法读物,在全营官兵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有效促进了连队其他少数民族战士能力的提升,不少藏族战士走上了一线带兵岗位。

  赓续“金珠玛米”的故事

  抗日战争中,“两不怕”旅前身官兵在生与死的边缘依然保持良好的群众纪律,与群众情同鱼水、关系密切,被冀鲁豫军区树立为“群众工作模范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阅兵仪式中,“群众工作模范团”战旗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检阅。

  一面战旗一个魂,战旗身后有传人。

  2017年改革重塑,尼玛桑杰随单位从温润的平原来到雪域高原驻防:这是“两不怕”旅前身部队官兵们挥洒过青春热血的地方。半个多世纪前,该旅前身部队官兵曾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升起了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他们用热血践行了对党的铮铮誓言,受到了广大藏族同胞的称赞,被亲切地称为“金珠玛米”。

  沿着先辈的足迹,尼玛桑杰和战友们,在雪域高原传承着为民爱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续写着“金珠玛米”的故事。

  营区前面的一条土路,是驻地附近村庄羊达村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每逢雨雪天气,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尼玛桑杰曾亲眼见到几位老人在路上摔倒。在请示连队得到同意后,他利用周末时间,带领战友搬石头、填土坑、挖路基、夯路面,修整了这条曾困扰着村民们出行的道路。

  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而了解当地语言和文化,是和各族乡亲们交心的关键。尼玛桑杰与连队其他几名藏族战士,在营队开设了“藏文化学习兴趣班”,教大家学习常用藏语、藏族民俗文化,促进了官兵们和驻地乡亲的交往交流。

  尼玛桑杰说,在地广人稀的雪域高原,部队官兵的举手之劳,都能让驻地的各族同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他想通过自己和战友们的行动,“让乡亲们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带领医疗队下村义诊的时候,为藏族同胞做翻译;利用自己精通藏汉双语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宣讲党的好政策;每逢节假日,同战友一起买上粮油去看望孤寡老人,把党的温暖送进牧民的毡房里……在尼玛桑杰的带动下,战士们在军事训练之余,坚持深入牧区为驻地百姓做实事、解难题。乡亲们都说:“金珠玛米,就是我们的亲人。”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