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寻新理——读石舒清短篇小说集《九案》
来源:中国民族报 高丽君 发布日期:2020-08-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 者:石舒清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九案》是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集,是作者从已经泛黄发脆的“故纸堆”里扒出故事,并以笔记体小说的著述方式进行重新开掘和讲述的结果。

  《九案》共写了14个故事,石舒清坦言故事出自史料,他只不过转述一遍罢了。但是,看似轻松的“转述”实质来自他相当的文学功底。作者在转述过程中,“说”的是旁人旧事,“传”的是世道人心。

  石舒清习惯在西海固的人文地理、社会生活中寻找人民大众传承、共享的口头文化,并把对往事的追忆、口口相传的语辞记录下来。他更擅长“故纸堆里寻新理”,在听“古今”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构思,完成再度创作。无论是传说、寓言还是掌故、轶事,无论是官方典籍还是私人拉闲,无论是原生态还是新生态,石舒清把它们一一记在心间、落在笔下,加入香料,勾兑成酿,最终奉献给世人甘醇露珠。这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独到的创作技巧,也是其内在精神向艺术世界拓展的又一大步。  

  在小说集中,从《二爷》到《古今》,从《借人头》到《连襟》,作者的笔触均有着明显的民间故事特征,如《梦溪笔谈》所说的那样——“秀才撰写家书”。在《十里店》里,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去倾听、去体味,去观察、去把握。在一番择取和升华后,文章以通俗的语言、深入的内心刻画以及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铺陈,徐徐展开故事,塑造出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些情节发展曲折、层次分明,虽远离当下,却颇具历史意义;那些世道人情、人生百态,虽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可笑,但细细咀嚼,引人深思。唯其如此,作者的“东拉西扯”、说古道今才有了味道。

  小说集里的故事,或直接记述,或巧妙加工,都带有明显的民间文学色彩。其中的人物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并赋予深意,他们或重情重义,或恪守信用,或无奈无助,或出人意料,都是富有传奇色彩、个性迥然的性情中人。

  小说集最后一篇是由9个独立短篇组成、与小说集同名的《九案》。顾名思义,“九案”就是关于9个案件的故事,且多发生在清代、民国时期,其原始材料均出自《海原县志》,来源于法院卷宗,时代特征非常鲜明。故事中,人物命运既有悬念伏笔,也有照应回转,更有悲剧和喜剧的相互穿插、巧合与奇趣,以其曲折多变而引人入胜,给人启迪。《剃头匠》中,两个手艺人理发时因拉闲话惹来杀身之祸,让人在感叹之余更陷入沉思。《喜姐》中,本来是一个折磨儿媳的恶婆婆和寻机报仇的娘家妈之间的冲突,当亲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高潮却是儿媳的亲爹因忧虑过重投水而死。这个“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故事,既展现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又表达了世风时风、世俗时俗。这种现实主义的笔法诚恳亲切,平易朴实,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其实,熟悉石舒清小说的人就会看到,小说集《九案》故事的讲述,还是他一贯的口吻、语气,他对故事要害的拿捏之准、举重若轻等仍然是他的风格。但对于石舒清而言,从古籍阅读中获得灵感,从民间文学元素入手创作,运用生活中的巧合来构成故事冲突,极大拓展了个人写作的视野。同时,作品既具有传统小说的神韵,也被赋予新的时代气象,富含不凡的审美意蕴。

  通读《九案》,文章以散文的记述方式来推动情节。当小说与散文语境交叉时,作者注重在冷静的叙述中透露人物的神情风貌,借温和的目光来审视笔下的人物;善于用平和的方式来化解矛盾,用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自我人格凸显主体,希冀用一颗平常心来完成对旧梦旧事的叙述,用冷静的态度去关照和处理故事。同时,小说语言对民间文学元素的运用,包括方言俚语的引用、口语白话的嵌入,令读者捧读再三,欲罢不能,感慨万千,思绪绵绵。

  总之,石舒清的《九案》,宏观上得到民间文学的精髓,整体上借鉴了传统文学的技法,内容上继承与发展了“古今”的传奇特征。小说行文风格较为纯净,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形象描摹逼真,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妙的境地。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