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舞流韵]静谧柔美中尽显雄伟大气—— 观蒙古族女子群舞《额尔古纳河》
来源: 刘欣雨 发布日期:2020-08-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额尔古纳河》剧照黄凯迪摄

  晨光微曦,长调悠扬,薄雾氤氲中,额尔古纳河在天地间铺开一幅长轴画卷;雾散云敛,蜿蜒的河水、游弋的天鹅、辽阔的草原以及那跃动的人群隐隐浮现……这是蒙古族女子群舞《额尔古纳河》呈现的画面。作品以额尔古纳河为艺术原型,在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意境营造中,将额尔古纳河从安若明镜、水波荡漾的自然状态凝练成浪漫、唯美的舞蹈形象,彰显出刚柔相济的审美特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舞蹈《额尔古纳河》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沙呷阿依等编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学生演出,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获得第二名。作品在保持传统民族舞蹈精神风貌的同时,对蒙古族舞蹈语汇进行重构并赋予其独特的审美效果,体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与艺术的创造性。

  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河,蜿蜒向东,最后在漠河汇入黑龙江。其干流全长9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流淌千年的河水滋养了富饶的土地与沿岸人民,被蒙古族奉为母亲河。舞蹈《额尔古纳河》以蒙古族文化背景为依托,从发掘蒙古族舞蹈的美学价值出发,通过对蒙古族人民与额尔古纳河之间关系的探讨、蒙古族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生态环境的审视,以别具匠心的舞蹈编排,对蒙古族舞蹈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审美解读。

  作品将额尔古纳河与蒙古族女性形象相结合,以舞者手臂的曲、伸,手掌的弯曲、抖动,腰部的扭动等多种肢体语言,加之舞蹈卡农技法、高低对比、动静结合、舞台调度、节奏处理等编排设计,由形至神地表现出河流的形态特征。作品于舒缓、悠远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展开,在保留蒙古族舞蹈基本风格特征的同时,按照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对其元素按需择取,将其动作进行重组、转化。演员出场后,群舞从散点向舞台中间聚拢,领舞置身中心,使舞台画面变得生动形象。同时,演员们充分运用蒙古族舞蹈的“硬腕”“柔臂”“软手”等典型素材,显现出额尔古纳河面宁静而又波光粼粼的画面。其次,演员反复运用单手柔臂这一简单的动态,加上回身凝望,表现出水面被微风吹起的层层涟漪。所有舞者摆出一个大横排时,就像河水涨潮时一排排浪涛迎面而来,在水面上划出一条条银边,在起伏舞动中,演员展现出如云似水的身体线条美,以舞蹈意境延伸表达无尽的女性美。

  由于对传统舞蹈语汇进行了现代视角的审美解读,因而作品在舞台呈现上极具审美效果及观赏性。无论是众舞者起身后托裙旋转幻化而成的河畔天鹅,还是那咬含在口中的白色长裙;无论是裙摆甩动泛起的阵阵涟漪,还是众舞者一字排开端庄优雅地款款走来,都给人以纯净、恬适、别致的视觉体验。

  作品将蒙古族人民对额尔古纳河深厚的情感凝练为动人的舞蹈形象,以女子与河流双重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了虚实相生的意境,自然的温情与女性的柔情交相辉映。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是将额尔古纳河由实境转化为赋予情感的舞台形象,也是由河流、天鹅等实象的表现到抽象情感、内在意蕴的传达,更是象外之象的追求与留白下无限空间的想象。此外,作品以富有生气、婉转流畅的舞蹈语言,于连续流动中将柔臂的韵律从身体的小空间扩展到舞台的大空间,显现出具有开阔感与韵律感的舞蹈形态,使整支舞蹈显得气韵生动。

  作品结尾部分,舞者在队形流动中形成横向S型,在看似静止的造型中,向两端无限蔓延,宛如蜿蜒而行的额尔古纳河,表明生命也如流动的河水般永不停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