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来源:经济日报 陆 敏 发布日期:2020-08-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杨浦滨江是上海中心城区里最长的滨江岸线,杨浦滨江所在的杨树浦工业区,曾是上海近代最大的能源供给和工业基地,10多公里的岸线上密布几十家工厂。多年来,市民“临江不见江”。日前,笔者在参加“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时看到,曾经的滨江工业长廊已转型为以公园、绿地、开放空间为主的生活岸线,不少市民在沿江步行道上慢跑锻炼,驻足拍照。

  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让城市留下记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

  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设计。在杨浦滨江南段岸线上,规划保护保留的历史建筑总计24处66幢,总建筑面积达26.2万平方米。此外,这里还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百年工业遗存。如何把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存保存好、利用好,成为规划设计的难点。上海市在实现杨浦滨江这个最大规模的工业遗存转化时,采取了“有形的记忆”和“无形的记忆”两种方式。“有形的记忆”主要是通过对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古树名木等实物的保护保留,让其所在地块当年的工业风貌得以原味重现;“无形的记忆”则是将工业元素提炼并融入公共空间的肌理和细节中,将百年工业历史发展形成的杨浦滨江工业文化、工业精神展现和传承好。

  其次,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目前,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利用的工作难度日益加大。比如,有的地方急于收回成本,对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存在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情况,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甚至传统格局和外在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杨浦滨江岸线在开发过程中,尤其注意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目前,已经建成的上海自来水科技馆、中国救捞陈列馆和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技能博物馆、涵芬楼文化中心等,都计划对市民开放。杨浦滨江正在积极申请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历史遗产保护、利用与滨江区域整体综合开发工作有机结合。

  第三,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注重政策推动、资本驱动。杨浦滨江预计未来十年将投入近10000亿元实施相关开发,其中2700亿元用于土地收储和旧改,6000亿元用于整体开发建设等。这笔不菲的开发费用从哪儿来?据悉,上海市采取了市区联手、一二级联动开发机制,企业可参与具体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此举有效缓解了政府融资压力,拓宽了融资渠道,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和机构参与,从而加快旧改进程,实现规模开发。

  杨浦滨江的探索值得借鉴。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地要解决好保护和开发的资金难题,吸引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打造与社会资本共建共赢模式,并探索配套的保险保障制度,确保保护与开发真正造福人民。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