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傣族女孩俸清艳:行走家乡 讲述传统手艺人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静 实习生 王培洁 发布日期:2020-08-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正在制作油纸伞的郑师傅露出朴实的笑容。

  制陶师傅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日复一日地坚持手工制陶技艺。

  木雕师傅有着各种各样的刀具,用于雕刻不同花式。

  7月中旬,俸清艳的个人摄影展《手艺人》在昆明市文林美术馆开展。这是一个包含制陶人、制纸人、制伞人、制糖人、木雕人五大主题的云南民间传统手艺纪实摄影展。

  俸清艳是生于云南的“90后”傣族女孩,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之后,她前往英国利兹大学学习摄影,曾完成《老街特辑》《我和另一个我》《自画像》《100位陌生人》等影像作品。归国后,她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云南,历时4年走访临沧、孟定、剑川、腾冲多地,用影像讲述传统手艺人的故事。

  初心不易,俸清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担当。她说,“让民间老手艺‘走出去’,吸引更多人关注其文化价值,这是一件我应该做的事儿。”

  ◆用朴素影像记录“匠人之心”

  《手艺人》创作的开端实则是一个偶然。2014年,俸清艳开车送朋友去临沧机场,不熟悉路的她误入了碗窑村。

  临沧碗窑村是俸清艳家附近的一个村落,村里的土陶工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是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到碗窑村玩,那时候村子里很热闹,老老少少都参与制陶,村道上摆着各式各样好看的陶罐。”俸清艳说。

  如今的碗窑村,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村里坚守手艺的人也少有采用纯手工制陶了。记忆中热闹的碗窑村勾起了俸清艳的失落和惋惜,她下定决心拍摄土陶手艺,“记录也是一种保护。”

  在碗窑村,俸清艳把镜头对准从事制陶工艺30余年的彭师傅。采集原料、塑形、上漆、装窑,俸清艳一边用影像定格制陶全过程,一边通过日常对话、生活小事记录彭师傅一家的生活状态。

  碗窑村的拍摄带给俸清艳更深的思考。“手艺人是继承传统手工艺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在长年累月的操作和积累中,不知疲倦地钻研、磨练,这份‘匠人之心’和传统工艺一样,需要我们珍视和保护。”受此启发,俸清艳决定将《手艺人》的拍摄延展开来,用影像记录日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传统手艺和手艺人。

  2016年底,俸清艳从英国利兹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一直心系《手艺人》拍摄的她立马投入筹备工作。

  临沧孟定镇下坝村是与缅甸相邻的边境村落,村里的手工红糖远近有名。2017年1月,俸清艳到达下坝村时正值甘蔗收割之时,也是制糖师傅们忙碌的时候。

  手工制糖需要多位师傅分工合作,且对时间要求严格,一环被耽搁就会直接影响成糖品质。瘦弱的俸清艳举着相机,寸步不离地跟着师傅们拍摄全部流程,见缝插针地和他们交流。

  “师傅们朴实又害羞,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镜头,对我的热情有种受宠若惊的不自在,但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专注的他们会忘记我的存在。”俸清艳动情地说。

  在4年多的拍摄中,俸清艳一边工作,一边在每个假期马不停蹄地奔赴拍摄地;为了抵达偏僻村寨,她带着设备沿途搭车,借住在朋友的亲戚家;在大理剑川县,当地方言给她带来交流障碍,使得拍摄时间大大延长,工作量增加,她即便腰酸背痛也不敢停下来……

  2018年11月,俸清艳完成了《手艺人》的全部拍摄。

  ◆“在家乡的土地上为家乡代言”

  “展览是一个生动的载体,能够艺术性地呈现传统手艺,同时也让观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我给自己的一个交代,也给拍摄过的手艺人一个交代,告诉他们我不是拍拍而已。”俸清艳决定把4年的拍摄成果拿出来办展,“在家乡的土地上为家乡代言。”

  一无资助,二没积蓄,缺少资金成为最棘手的问题。俸清艳开始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兼职赚钱,除正常上班以外,她每周还要花3个晚上兼职做家教,周末接约拍,她的朋友甚至寄给她200袋方便面作为生活赞助。

  “那时候时间倒成了最廉价的东西,为了省路费,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路上。”俸清艳笑着说。

  自己可以节省,但俸清艳对展览绝不含糊。为还原腾冲荥阳油纸伞毗邻银杏村的风貌,俸清艳计划在制伞人的展厅铺设银杏叶,但网上200元1平方米的价格让她却步。于是,收集银杏叶成了那个冬天俸清艳下班后的固定工作,一把扫帚、一个撮箕,一个月、十二袋,搬回住处、晾干保存。

  7月11日《手艺人》开展当天,俸清艳被出乎预料的人气怔住了。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50件,展现陶器、木雕、手工纸、纸伞和红糖的制作过程。此外,展厅现场还搭配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木雕工具、形色各异的手工纸、精致的油纸伞以及质朴的手工红糖。

  “照片呈现的是样貌,而声、光、影的配合才能让参展者更全面地感受文化。”开展当天,制伞人展厅成为人流量最大的一个展厅。展厅上方垂挂了两把油纸伞,与地板上铺设的银杏叶相互辉映,辅以淅淅沥沥的实录雨声,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荥阳古色古香的街道上。

  “制陶手艺人沾满泥的双手让我难忘,我希望我曾经感受到的感动,也能尽可能抵达每位参展人。”在制陶人展厅,俸清艳设置了彩泥和白布,参观者可以印下自己的手印。

  同时,展厅增加了顶光和烟雾等多样元素,吸引年轻人打卡拍照。此外,俸清艳还利用传统手艺包装文创产品,使其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俸清艳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蒋丽萍是昆明文林美术馆的艺术总监,已经从事艺术布展23年,她说,“开幕式上来的人远超我们的预期,效果好得不得了,尤其是好多年轻人都来打卡。”

  对于俸清艳来说,这场展览也是“完满”的,“不光是完成了自己必须做的一件事——‘它存在,我记录’,更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迈出了让家乡文化被看到和关注的小小一步。”

  正如影像媒体人张莉华为《手艺人》撰写的序所言,“她的每一张照片都如同你路过时漫不经心的一瞥。而这些普通到平常的影像与那些受访者的生活实现某种平衡,平平淡淡、不急不缓地讲述着一个你未知的云南、未知的中国。”

  ◆走下去,是情怀更是责任

  涂仲伲是俸清艳近十年的好友,“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的坚持,”涂仲伲说,“从她开始摄影,记录家乡就是她的重要主题,在《手艺人》长达四五年的拍摄中,她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自身认同的种种压力,好多次给我打电话,她就在电话那边哭,可哭完还是继续去拍了。”

  大学时期,新闻专业的俸清艳对摄影表现出了特别的天赋和喜爱。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摄影教师魏红钢注意到了俸清艳,并把她领进了自己的摄影实验室。

  “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初学摄影,俸清艳就把镜头对准了云南这片土地。

  2012年,俸清艳注意到自己家旁边的老街——肖祠街面临拆迁。“我从小生长在这里,如果这些东西有一天消失了,我还能做些什么呢?”俸清艳拿起相机,对准这条街道,完成了摄影作品《老街店铺和它们的老板》。2014年,她又深入云南原生态村落——翁丁村,拍下纪实人像作品《翁丁·人物志》。

  “永远不要忘了那些平凡而努力的人们。”这是俸清艳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大学毕业,俸清艳和同伴们历时一个多月,在临沧的古村落拍下了短片《平姨》,作品呈现了“平姨”这个小人物在时代巨变下个人生活的起承转合。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徐晓波表示,“观看俸清艳的作品,总是使我想起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的确,时间的流变与即将或正在消逝的事物,是隐含在她摄影作品中的一个基本的主题,这一内在的指引,使她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强烈的历史感。”

  对于俸清艳来说,“生在云南,拍在云南”是情感使然,更是责任所在,“就像那些来看展览的小孩,他们通过展览了解、认识这些传统的手艺,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此有魅力,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回馈。”

  谈到未来的打算,俸清艳笃定地说:“我的镜头一直都会对准我生长的这片土地,希望能有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民间老手艺‘走出去’,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手艺的文化价值,关注民间手艺人的独特技艺、生存状态和匠心精神。”

  (本文图片由俸清艳提供)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