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贡和他的孩子们:搬出峡谷天地宽
来源:新华社 薛文献、格桑朗杰、王泽昊 发布日期:2020-10-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5楼的窗户望下去,小区院子里的新篮球场上,几个孩子正在尽情嬉戏。冷曲河从小区边上蜿蜒流过,对岸就是八宿县城,高楼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43岁的布贡看来,这样的生活才充满希望。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城冷曲河北岸乃然安置点,布贡(左)和妻子益西琼措(右)、二儿子仁青塔达在家里(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文献 摄

    布贡一家居住的乃然安置点,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城冷曲河北岸。这里新建了12栋6层公寓楼,集中了从拥巴乡、夏里乡、瓦乡等地14个村搬迁来的338户、1744位村民。

    布贡的新家位于8栋2单元。75平方米的房子里,水电气配置齐全,藏柜上摆放着液晶电视机,厨房里有冰箱、碗柜等。社区干部说,房子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每户群众只需再添置少量的家具和电器。

    在2018年11月搬到新家之前,布贡住在离县城400多公里的拥巴乡娜帕村,那是怒江峡谷半山上的一个小村庄。他说,那时从老家的窗户望出去,“只有地和山”。

    八宿县境内的怒江流域,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山高谷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地处怒江西岸的拥巴乡、夏里乡和瓦乡,当地统称“夏里三乡”,是八宿县条件最艰苦的地区。

    “那里到处是山,都为生计发愁。”布贡说,“我家7口人,有5亩地,青稞年产量只有600多斤,根本不够吃,每年要花5000多元买粮食。”

    “吃水也困难,要到一公里外的河沟里取水,来回要走两小时。”在一旁的妻子益西琼措插话。夫妇俩育有5个孩子,当时全家住在两层的土坯房里,一层关牲畜,二层住人,环境很差。

    “家里用的是太阳能蓄电池,用电照明都要看天气,更别说家用电器了……”布贡说。

    最让“夏里三乡”群众难过的,还是出行的路。从娜帕村到乡里60多公里全是羊肠小道,骑摩托车要四五个小时。

    “我家大儿子平措到县城读初中,那就是出远门。”布贡说,“每次放假回来,县教育局派车统一送到邻近的同卡镇,我要骑6个小时摩托车去接。路上很艰难,天气不好的话要两三天时间。”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城冷曲河北岸乃然安置点,当地干部到布贡(左一)家里走访(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文献 摄

    2016年,八宿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规划建设了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布贡和孩子们也开启了城镇新生活。

    21岁的大女儿向巴玉珍在城里的餐馆找到了工作,离家不到一公里,每月工资有2500元。向巴玉珍的4个弟弟也都在八宿县城上学,两个读初中,两个念小学。平措现在从家出发,只需要过一座桥,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学校。

    布贡的二儿子仁青塔达告诉记者:“我的梦想是到内地读大学。”他身穿T恤和牛仔裤,手里揣着智能手机,脖子上搭着耳机,穿着打扮入时。

    多数搬迁群众,总有一种乡愁萦绕在心头。但在布贡和孩子们的心里,故乡只是故乡,确实没再想回去了。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城冷曲河北岸乃然安置点,孩子们在尽情地玩耍(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文献 摄

    “小孩上学方便,生病了就去医院,电视可以随便看,洗衣服用洗衣机,感觉很幸福。”布贡说,“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

    为了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八宿县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布贡说,政府给他们家安排了生态岗位,按政策有草补、粮补、生态补偿等,加上他和大女儿在外打工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从未上过学的布贡,参加了多次技术培训,如今在县城一家单位当保安。记者见到布贡的时候,他身穿西服,脚蹬皮鞋,俨然是个“上班族”。只有头饰上的“英雄结”,还保留着过去的习惯。

    “我没有文化,做不了太多事。现在党的政策好,我就想着把孩子们培养出来,让他们上大学,做有用的人。”布贡说,过上新生活后,这是他今生最大的梦想。(完)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