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巡礼]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正当时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洪林 顿山 发布日期:2020-10-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8月29日,在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举行的恩施土家女儿会。 杨顺丕摄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中)在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传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文林摄

  8月29日,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2020年恩施土家女儿会在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举行。蓝天白云下,翘角飞檐的灯戏博物馆前,恩施耍耍、恩施灯戏、恩施扬琴等一个个非遗节目轮番上演,赶场相亲会、土家婚典、水上嘉年华等活动精彩纷呈,众多游客相聚于此,开启浪漫之旅。

  举办土家女儿会等节庆活动是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2014年9月,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原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全国第16个同类实验区。多年来,实验区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走文旅融合之路,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走文旅融合之路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8个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千百年来,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丰富多样和充满活力的文化形态。目前,实验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8项,中国传统村落8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1个,另外还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

  近年来,实验区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2019年,仅恩施州接待游客数量就达71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20亿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成为恩施州的第一大产业集群。旅游产业之所以成为支柱产业,除了当地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外,还与实验区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文旅融合的产业特色有关。

  多点举办土家女儿会,是实验区创新非遗传承、走文旅融合之路的一项重要举措。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市的三大文化名片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东方情人节”的美誉。土家女儿会的发源地原本在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实验区首先将其引入恩施州城区举办,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增加知名度,近年又将其回归乡村举办,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其中,以婚恋文化为主题的恩施土家女儿城集中展示相关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表演文化,已经成为鄂西南旅游的热门景点。今年举办土家女儿会的主会场洞下槽村也是恩施灯戏的故乡。恩施灯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慕名来此学习、欣赏灯戏的人越来越多。2020年恩施土家女儿会在洞下槽村举办,也标志着该村作为一个乡村旅游景点正式开门迎客。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实验区的非遗资源,创编出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节目。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利川民歌龙船调的文化资源,投入2亿多元建成龙船调山水实景剧场,并结合历史传说故事,创编了以土家族爱情故事为叙事线索的实景剧《龙船调》。利川腾龙洞风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土家族民间文学、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资源,创编了洞穴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该剧自2005年推出以来,经过三次改版提升,近几年每年接待观众超过30万人次。长阳毕兹卡民俗文化村、恩施奥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也组建表演队,利用非遗资源创编表演节目,在旅游景区为游客进行表演。

  实验区历史文化遗产积淀深厚,一些旅游景区在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咸丰县在唐崖土司城遗址基础上建成唐崖土司城遗址公园。公园不仅承担着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能,也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今年疫情过后,公园成为鄂西南率先复工复产的景区。此外,长阳巴人文化遗址、利川大水井和鱼木寨等古建筑群也先后被开发建成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体验。

  将非遗传承融入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实验区在建设过程中,注意让非遗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产业发展之中,不仅使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增加、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普通民众也跟着受益。恩施土家女儿城是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吸纳了当地6000多人就业。这些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恩施州内的非遗传承人,他们在园区内从事非遗展演、展示和非遗产品营销等相关活动。据统计,近几年恩施土家女儿城每年带动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7亿元,其中在女儿城工作的非遗传承人每年工资收入达8万多元。长阳毕兹卡民俗文化村是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基地的26名工作人员都来自乡村。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之后,使其成为专职演员和非遗传承人。他们不仅给游客提供非遗展演服务,而且在传承南曲等非遗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恩施玉露、宣恩伍家台贡茶等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也造就了一批龙头企业,解决了一批人员的就业问题。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每年都会开办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培训班,带徒传艺。今年6月,参训的21名学员在参训期间就被各个茶叶生产厂家聘用。

  五峰精细竹编技艺传承人李凤英开办的五峰印象竹艺有限公司,除了聘用10名全职工作人员外,在五峰县各乡镇设立了12个工作室,招聘从业人员98名。这些从业人员经过培训之后,居家从事精细竹编加工。2018年以来,公司每年销售的产品超过1万件,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

  今年5月,湖北省启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截至目前,恩施州已有柏杨豆干制作技艺、建始桃片糕制作技艺、宜红茶制作技艺等6项非遗项目进入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些非遗工坊的工作人员中,有30%以上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利川市柏杨镇在易地扶贫安置点组织困难家庭利用省级非遗项目柏杨豆干制作技艺开办家庭作坊,生产柏杨豆干,仅此一项,每个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就可达4000元以上,实现脱贫。此外,还有一批傩戏、灯戏、三棒鼓的传承人也常年走村串户表演,每人每年的收入可达3万多元。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验区积极创新实践,文化生态保护正当其时。期待实验区在后继建设中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再上新台阶。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