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影像记忆:新疆石油开发建设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沈桥 发布日期:2020-10-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克拉玛依钻井队一口钻井正在加紧钻探(1956年9月)。

  白炎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分退役军人志愿组成钻探团,为祖国找寻地下矿藏。他们来到克拉玛依,分别在各井队学习钻井技术(1956年9月)。  白炎摄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只是一片茫茫戈壁,属于严重缺水、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水资源对于油田开发极为重要。图为两名青年工人下班回到驻地,满身油污却惜水如金,只用脸盆接一点水洗脸(1956年9月)。  白炎摄

  克拉玛依矿务局试油段女测井员米素娟正在闸门上安装滑车,准备测量这口井的出油情况(1956年9月)。  白炎摄

  克拉玛依探区夜班工人在交班后召开10分钟会议,检查一天的工作情况(1956年9月)。  白炎摄

  各族青年工人在工余时一起打扑克(1956年9月)。  白炎摄

  一条高速公路穿过克拉玛依油田(2006年)。 沈桥摄

  沙漠汽车在运送物资(1989年)。 沈桥摄

  当年的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井“黑油山”,已是接待游客的景点(2007年)。 沈桥摄

  准噶尔盆地东部油田开发建设。图为井架整体搬家(1987年)。沈桥摄

  塔中四号油田开发建设,吸引了大批技术人员前往。图为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来到沙漠腹地看望丈夫(1997年)。沈桥摄

  中哈天然气管道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准备对接(2009年)。沈桥摄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第一口油井——塔中一井(1989年)。  沈桥摄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媒体人用真实的笔触和镜头,记录了从克拉玛依到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油气盆地等新疆油气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见证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和我。

  1955年11月26日,新华社向世界发出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油山一号井出油。1956年5月11日,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宣布,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地区,经发现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同年9月,克拉玛依有23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油流,年产原油1.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油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

  克拉玛依石油工业的建设拉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发展的序幕。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发布的《新疆能源年度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底,新疆已探明石油储量56亿吨,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首位。预计到今年底,新疆的油气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油气当量。新疆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方面成果显著,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

  从新疆和平解放初期进入新疆日报社做摄影记者开始,我的父亲白炎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天山南北,各种恶劣环境和生活困难都没少经历。但是,当他来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这片荒野,还是被这里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石油工人们艰难创业的英雄精神震惊了。于是,他拍摄下一个个值得纪念的精彩瞬间。

  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建设,回看克拉玛依的发展进程,栉风沐雨、日新月异,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几代克拉玛依人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1986年6月2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台3井出油,发现北三台油田;1987年8月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台10井日喷天然气9.4万立方米,发现马庄气田。这拉开了准噶尔盆地东部油田开发建设的序曲。

  1989年10月末的一天,一条消息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传出:塔中一井在钻探中途测试时初步证实,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第三天一大早,我便飞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苍茫天穹下,沙漠无边无际。透过飞机舷窗的玻璃,看到浩渺沙海之中的井架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井架不远的地方,还有围成口字型的移动板房。飞机降落在被流沙覆盖、忽隐忽现的钢板跑道上,我心中感慨:中国的石油工人真是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站在沙漠腹地,钻机的轰鸣声回响在沙漠上空,感觉整个沙漠都在颤抖。石油井架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作业。傍晚时分,一股黑色的原油从架设在沙包上的油管里喷射而出,与原油伴生的天然气从另一条管道里喷出并被点燃。巨大的火光如同一炬地火,照亮了欢呼的人们,也映红了“死亡之海”。

  塔中一井中途测试的成果,证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这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塔里木油田建成了2500万吨级的大油气田,累计生产油气产量当量突破3亿吨。近30年来,塔里木油田探明24个油气田,形成轮南、东河、塔中、哈得4个油气田群和库车-塔北、巴楚-塔西南两个天然气富集区。已投入开发11个油田,建成轮南、东河、塔中、牙哈、哈得、柯克亚6个油气生产处理基地,油气产量由最初的3.39万吨到2017年的2538万吨,油气产量年均增长百万吨,成为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

  【白炎(原名沈彤),1912-1989年,浙江嘉兴人。早期参加革命,1942年来到新疆,用镜头记录了当时的新疆。新疆和平解放后,进入新疆日报社任摄影记者,成为新疆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沈桥,白炎之子,1978年参加工作,现已退休。先后在新疆画报社、新华社新疆分社任摄影记者。】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