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助力脱贫攻坚]非遗,为凉山脱贫攻坚增一抹亮色
来源:中国民族报 米赢 文静 发布日期:2020-10-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四川凉山州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彝绣扶贫车间投入使用,助力社区妇女居家增收。图为一名彝族妇女在制作彝绣。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摄

  近日,在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彝绣扶贫车间,几名彝族妇女在制作彝族传统服饰。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曲村,明晃晃的阳光下,彝家姑娘从头到脚都是熠熠生辉的银饰。“我这个非遗扶贫工坊雇了30多位村民,一年能卖好几吨银饰产品。”在一家银饰工坊旁,已从工匠蜕变成为老板的曲目阿且谈起一年来的经营和收获,脸上漾起朴实的笑容。

  近年来,四川大凉山已建起十多家非遗工坊,涉及越西、西昌、昭觉、布拖等县(市)。依托非遗工坊,凉山州着力将彝绣、银饰等众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转化为脱贫生产力,既带动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走出一条“非遗+扶贫”的致富道路。

  非遗工坊,“非遗”是核心,“工坊”是翅膀。在大凉山这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当地群众传承传统技艺、助力脱贫攻坚,非遗俨然成为一抹流光溢彩的亮色。

  叮叮银响

  铺就家门口的致富新路

  彝族人以银为贵,在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银饰或者银子坨坨。

  位于成昆铁路沿线的瓦曲村是越西县有名的银饰村,几乎每家村民都在和银饰打交道,有着成昆线“银饰加工第一村”之称。走在村道上,不时能听见彝家小院内传来小锤的敲击声。熔银、压条、拉丝、手工制纹……直到最后清洗成品,十几道工序的精雕细琢让瓦曲村银饰名声在外,产品也因而畅销到成都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2016年开始,我带动了村里几十户人家做银饰。”今年50岁的曲目阿且是村里的银饰加工大户,开有一家银饰工坊。4年前,驻村第一书记找到他,请他教村里的贫困户做银饰。作为一名老党员,曲目阿且一口答应下来,开坊授徒,吸引了30余人常年学艺、务工,一年能卖出好几吨银饰产品,带动全村数十户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脱贫攻坚战中,瓦曲村坚持“党建+非遗+扶贫”的工作思路,先后培养吸纳10名优秀银饰加工从业者成为党员,发挥党员干部“传帮带”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1名党员+1个大户+1名群众”的结对帮带机制,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目前,瓦曲村360户村民中,有200户从事银饰加工,每户年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百里之外的凉山州布拖县,也同步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造银饰之声。

  在布拖县非遗工坊一条街, 提及65岁的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几乎无人不晓。他12岁跟随父亲学艺,半年后就开始独立制作银饰。5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银饰工艺的传承。大手牵小手,他的儿子、孙子以及亲戚都成了他的徒弟,跟着他学手艺。

  银制鹰雕、胸牌、手镯……从首饰到器具,勒古沙日无一不精。这些银饰制品采用錾刻、镂空、镶嵌、吊缀等多种手法制作而成,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形态各异。

  “我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有30多个,现在都能独立制作银产品,日子过得比我这个师傅还要富裕。”勒古沙日自豪地说。

  更为可喜的是,勒古沙日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开起了网店,有了很多远程学员。他会把一些银饰的设计图、制作模板等内容发给学员,让更多人参与到彝族银饰的传承中来,也让更多人因此摆脱贫困。

  现如今,布拖县开设商铺的银匠共68户,银饰制作、加工从业人员达120余人,当地百姓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增收。

  千年彝绣

  拓宽非遗扶贫的新平台

  彝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的彝绣产品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成为凉山彝族百姓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

  2019年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成立。工作站以彝族服饰、彝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通过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加强对绣娘的技艺培训来提升工艺质量。一年多来,多款彝绣非遗时尚产品相继开发和上线,传统手工艺有了现代表达,绣娘们也因此就业增收。

  梭梭拉打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是武警四川总队定点帮扶村。2019年4月,唯品会携手“非遗扶贫联盟”设计师一行前往昭觉县进行彝绣采风,在听到武警驻村“扶贫专干”布哈所介绍的梭梭拉打村彝绣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后,决定将梭梭拉打村作为唯品会全州唯一的彝绣项目合作村。通过采取“非遗+时尚+电商+扶贫”的模式,唯品会在梭梭拉打村发展刺绣产业,倾力帮助贫困群众创收增收。

  “现如今,20多款彝绣及银饰非遗时尚产品已在唯品会上线,带动300名绣娘就业增收。”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介绍说。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选择扶持的第一批非遗技艺工坊,昭觉县薇木嘎扎非遗扶贫工坊也是助力当地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

  2018年,昭觉薇木嘎扎非遗扶贫工坊成立。工坊主要围绕彝族服饰和彝族毛擀制纺织技艺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实施,目的是通过对彝绣技艺的培训推广,提高绣娘的产品制作能力,提升彝绣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品质。截至2019年12月,工坊开展彝绣培训6期,培训人数达2500人次。目前,工坊已和唯品会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唯品会的产品订单2000余件,从而帮助农村贫困妇女实现就地、就近创收增收。

  “我们的收入正在一天比一天增加,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绣娘瓦扎莫子牛说,自己和妹妹现在在非遗工坊上班,希望自己的手艺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实惠。

  如今,彝绣、银饰、漆器产品制作加工遍及凉山州17个县市,产品品种丰富,生产营销方式不断更新。这里已初步建成“中国彝绣一条街(西昌)”,培育了贾佳彝族服饰、诺苏文化投资公司、薇木嘎扎非遗工坊等彝绣龙头企业;建成了布拖非遗工坊一条街,以及越西瓦曲村、喜德彝族漆器有限公司等银饰、漆器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已有数十万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学习传统工艺制作,提升了就业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加速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