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研究的时代命题—— 中国民族研究社团联合学术大会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本报记者 李翠 发布日期:2020-11-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当前,迫切需要围绕这一主线,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集中体现了学界对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

    此次会议是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等8家学会首次召开的联合学术大会,由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大学共同主办,近200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民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重大意义。”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在大会发言中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的发展进程及重大意义,提出要紧紧围绕时代命题,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的协同创新,推进民族理论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学界智慧,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何明从学科建设重要性、学科定位、认识论转向、研究方法创新、学科体系重构等方面,阐释了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理论路径和方法。他建议,从明确重点区域、夯实专业基础、创新基础研究、做实应用研究四方面着力,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世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高丙中在发言中指出,共同体的开放性和社会的包容性互为条件。一方面,共同体对于凝聚力的倡导、宣示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共同体支持开放,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增强了共同体生命力。

    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黄清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想与实践相互交织的复合进程。面向民族团结、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3个基本面向。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新时代民族研究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所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重要时代意义,着眼于建立和完善新时代民族研究体系,聚焦怎样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课题,发挥学科优势,促进交流互鉴,彰显民族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开放性、包容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挖掘、整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会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模式、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结构、近代民族关系认识演变、民族交融等视角展开讨论。

    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石硕通过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民族的本质属性,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钟进文探讨了甘青走廊区域民族语言的特征及其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关系。他认为,甘青地区在历史上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和文化变迁的前沿阵地,当地的民族语言文化呈现出的区域性、多样性以及共同性,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华涛梳理了抗战时期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努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活动。他认为,这些宣传活动有力地巩固了回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生动案例。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黄建明用大量实例证明,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形象展示了中华各民族的深度交往和文化的高度融合,中国少数民族古文献生动记录了边疆与内地的关系、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是研究中华民族关系史的宝贵资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果,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丁赛以翔实的数据作支撑,梳理了民族八省区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总结了成功经验,并就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出加强对各级干部全方位培训、提升群众劳动技能等建议。

    宁夏大学教授李伟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事实叙事着重讲“是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叙事回答“为什么”,是对事实叙事的经验性总结和理论概括,其中经验性总结的是地方性经验,理论概括的是普遍性规律;实践叙事解决“怎么做”“做什么”,比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赵心愚强调了教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通过研究藏彝走廊地带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的生动历史和现实案例,他指出,要充分挖掘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并在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宣传这些生动历史和现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行梳理了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历时性呈现了我国语言政策的发展历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苗东霞介绍了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开发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软件公益项目。项目组紧紧围绕农牧业生产生活等实际需求,根据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研发了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学习软件,大大提升了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面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表示,云南大学将以推进民族学、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举全校之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推动高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争取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