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谭小攀 发布日期:2020-11-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并推动其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为新时代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和发展了家国观念和家国情怀。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从古到今,有多条纽带把我国各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格局是自然纽带;农耕经济、游牧经济、海洋经济等各种经济形态互补,形成我国区域之间互补共生的经济纽带;我国自秦代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和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文化纽带和精神纽带。

    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始终追求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这三次统一每一次都比上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强、吸纳的民族更多,中华民族作为统一的整体逐步走向成熟。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以“中华民族”为题,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立场出发,深刻阐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观点。

    新中国的成立,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历史,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要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新疆历史,分析和解决新疆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系统学习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和文明融合史,抵制各种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用中华民族视野对新疆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