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来源:中国民族报 阿拉坦仓 李资源 吐尔文江·吐尔逊 发布日期:2020-12-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把握好四个切入点

□ 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 阿拉坦仓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学界围绕如何认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怎样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近日召开的国家民委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部分专家学者以此为主题进行了讨论,本报在此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为我们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里,我就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谈四点认识。

  理清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强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的中华文化共性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首先要理清中华文化中“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不断强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共性。中华文化是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在结构上具有“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体”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与促进,整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共性。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每个民族所形成的文化符号都是中华文化符号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标识,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特性,更要强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深层次的中华文化共性,善于在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寻找和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共同价值,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提炼具有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各民族思维方式、各地区历史文化结构,充分发掘涵养民族团结的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传承保护中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文化符号源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前提是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人不断减少甚至消失,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要注重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交融。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形象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传承保护。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要通过创新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与传播载体,增强各族群众对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直观感受,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通过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增进“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提炼升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

  在各民族文化符号中提炼升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是打牢新时代中华文化认同思想根基、树立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以内蒙古民族文化为例,“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文化符号升华为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蒙古马精神”的文化底蕴以蒙古马的优良品质为本体,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内涵。“蒙古马精神”植根于草原文化,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同时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行为、意志、品格等层面外延出“脚踏实地、稳中求进、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优秀品质。其深层底蕴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在对“蒙古马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中,深化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善于从各民族文化符号中深入挖掘提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符号,通过共享、共通的文化符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在教育中融入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要注重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价值导向,将其植入国家统编大中小学教材,尤其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之中,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深入浅出地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入脑入心。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项活动之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母机”作用,将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教育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广大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认识 系统推进

□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资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意义重大

  中华文化符号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凝聚而成,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相对稳定且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系列符号系统。中华民族形象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呈现的整体形象,是内在本质形象和外在可观形象的结合。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既需要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也需要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原创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上就是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

  是彰显中华民族形象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的提升,需要中华文化符号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需要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华文化符号“走出去”,让世界更好、更全面了解中国,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

  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传统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是人们生活习惯、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文化风俗的集中体现。中华各族人民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大量的文化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语言文字符号,我国自古就有众多语言文字,其中汉语汉字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二是政治象征符号,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价值共识符号;三是仪式庆典符号,仪式庆典通过特定人物、程序、礼节、器物、音乐、动作、语言等符号元素,表达、传递整体意识;四是地理符号,地理符号是重要文化象征,有些地理符号已经上升为民族精神标识,如黄河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等;五是节日文化符号,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憧憬与情感认同;六是话语范式符号,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中国特色话语权、话语体系及话语范式是国家形象塑造、意识形态宣传、道义规则制定的关键环节,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同时,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逐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形象。

  必须系统推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切实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古迹文物等所承载的丰厚文化资源,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吸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有益因素,使中华文化符号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赋予中华民族形象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通过各种传播方式,提高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形象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在提升文明素质的同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要善于总结和提炼各族群众的价值共识,在尊重差异中增强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凝聚共识,形塑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的追求。发挥文化馆、博物馆等在文化传承中的场域作用,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防止各种错误倾向,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文化滋养。

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谱系

□ 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教授 吐尔文江·吐尔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必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

  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和阐释,充分展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充分展示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充分展示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以建筑、绘画、器物、雕塑、戏曲等为代表的视觉形象,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不仅在我国古代的各种文献中有大量记载,也具体、生动地体现在各类视觉形象之中。伴随着表达媒介的现代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做好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拓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传播途径,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社会群体历经漫长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代表性符号,是其思维方式、文化风俗、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等的凝练表达。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就是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最直观、最具体的外化形式,要对中华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概括、抽象与整合,运用当代视觉传播手段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谱系。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转化和传播。民族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与未来的,不仅具有契合时代发展的精神价值,还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发挥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明证。另外,相对于大量文化遗产本体的不可移动性,文化符号不仅易于理解,还易于传播。

  目前,关于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学术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对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的问题,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工作还需大力开展。在此,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学术研究。从学理上明确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内涵、实质等。这就要求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只有理论上弄清楚了,才能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学理支撑。

  二是全面、认真研究和梳理现有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如长江、黄河、长城、孔子、四大名著、雷锋、中国女排等,还有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蒙古族呼麦、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藏医药浴法等。此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批社会性的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如旗袍、火锅等。

  三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借助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提炼、强化符号特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此外,还应重视建设现代立体传播矩阵,扩大影响力,深入研究不同的文化语境,做好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国际表达。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