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平衡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探索——以宁夏南部山区张崖村实践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宏涛 发布日期:2021-01-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选择最优化的生计方式,实现稳定有效的生计平衡和生计安排,是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实践的重要探索。具体来说,就是农户在有限的生计空间内,在提高生产效率与稳定收入之间保持平衡,在土地、劳动力和农时分配之间达成平衡,在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之间达成平衡,优化结构组合,保持较强的稳定性、持久性,全面提升种养技术示范效应,实现生计平衡的系统生态效益、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张崖村为例,当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发展小杂粮产业,农户根据生态环境、自身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有效提高了脱贫致富的能力。

  精准施策,加大农户生计帮扶力度

  张崖村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旱作农业区,土地均为山区旱地。张崖村辖7个自然村,共有263户668人。过去,张崖村交通不便,常年干旱少雨,无灌溉水源,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严重制约。村里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人员外流严重。2014年,张崖村被识别为贫困村,当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贫困发生率35%,是原州区深度贫困村之一。

  张崖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定点帮扶村,2016年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通过入户走访充分了解村民发展需求,理清思路,精准施策。驻村工作队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各类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先后建设了张崖村谷糜示范基地、牧草加工扶贫车间、村庄绿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引水灌溉工程等项目。2016年以来,张崖村还深入开展小额信贷、“雨露计划”、产业扶贫到户、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保险等工作。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张崖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加强。在养殖业方面,鼓励村民适当扩大现有养殖规模,加大培训力度,指导养殖户运用科学方法饲喂牲畜,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在种植业方面,鼓励和引导村民因地制宜,扩大小杂粮种植规模,尝试种植红梅杏、花椒、中药材等抗旱耐寒的经济作物,逐步提高其在农业增收中的地位。2020年,张崖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5%,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9.6万元,脱贫攻坚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提供关键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张崖村降水量稀少,地理环境闭塞,区域性生产条件优势不明显,但当地地多人少。2017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立足张崖村实际,决定围绕土地发展做文章,开发耕地资源,发展耐旱的小杂粮产业,解决干旱气候条件与充足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带领农户脱贫致富。

  为保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驻村工作队联系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关键技术指导;为农户培训种植技术、改变管理理念,对土壤进行测土施肥,对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建立小杂粮水分高效利用轻简栽培技术模式,解决技术瓶颈,保障产业优势。2018年,扶贫工作队在张崖村试种耐旱耐寒的“张杂谷13号”,当年喜获丰收,亩产约300公斤,每亩收入1200元,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收入的2至4倍。

  2019年,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村民代表协商,决定在自治区农科院技术指导保障下,继续扩大“张杂谷13号”的种植面积,并争取到自治区农科院支持1000亩渗水地膜和1000亩“张杂谷13号”种子,打造张崖村小杂粮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秋收季节,千亩“张杂谷13号”再获丰收,平均亩产量达300公斤至400公斤,全村农户谷糜种植业总收入超过百万元。

  互利共赢,促进农户生计均衡发展

  为实现农户生计均衡发展,张崖村打破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割状态,根据种植面积和青贮饲草料收贮总量,确保农户种植的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满足需求,实现种养产业转化的综合效益。扶贫工作队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大力提倡开展专业化、集中连片的饲草料大面积种植。村里利用扶贫工作队购置的大型拖拉机、精播机、打捆机和搂草机,协调闽宁扶贫资金,建成草畜加工大棚,无偿支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解决秋收季节人手不够、雨天影响收割储存等问题,全面提升种植业的生产效益。

  缺乏灌溉用水是张崖村脱贫致富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为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消除制约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积极和固原市水利设计院对接,科学规划沈家河毛家沟水库蓄水和固原中水处理利用两水混合,建设扬水灌溉工程。工程建成后,既可满足灌区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需水量,又为张崖村种养产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村里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是精准,要充分从农户自身条件出发,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稳定增收的平衡点,确保土地、劳动力和农时分配合理,坚持以人定种、以种定养,按照草畜配套、产销平衡的原则进行生产,使种养结合更加稳定,实现生计平衡。驻村工作队帮扶张崖村建设谷糜基地和牧草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壮大发展,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进行订单收购,全力打造”张崖谷糜”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农畜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学视野下西部地区传统村落的贫困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