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对故土的深情回望 —— 读马永珍诗集《种了一坡又一坡》
来源:中国民族报 高丽君 发布日期:2021-01-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马永珍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在宁夏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中,“西海固”是一个地域划界的名词。多年来,出生于宁夏固原的回族诗人马永珍以饱满的热情、孜孜不倦的劲头,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大多数远离故土的作家们一样,马永珍希冀用文字来书写故土风貌、故乡人情。他的诗集《种了一坡又一坡》立足乡土乡情乡韵,以内容纪实化、行文诗意化、构思巧妙化、意象朴素化见长,以深沉悲凉的抒情笔调讲述了西海固大地上一个村庄、一个家族、一群人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他们面对人生困境和苦难所表现出的坚韧、智慧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为西海固的儿子,马永珍擅长用缓慢、细腻的语言呈现成长记忆,并将其定格为一个个画面细节:水、阳光、馍馍;旱地里的麦子、偏远的洼地、腿疼的母亲等,用这些朴素平常的事、物、人揭示出西海固生活的本真。

  “宋家洼一个土头土脸的村庄/躲在黄土高原的怀里……”在诗集中,故乡宋家洼是一个特定的意象,也是诗人地理和心理上的“故乡”,更是其创作的源泉和坐标点。在第四辑《宋家洼的风》中,诗人的一系列诗句感情真挚纯朴,描写细腻洒脱,地域特点鲜明。他把城市与乡村、现实与梦想、道德构建与破坏、理性与感性、人与自然等意象通过对比并置在一起,探究其深层次的症结。

  诗人以白描的语体,对自己和依旧生活在宋家洼里的那些人、事、物、景展开悲沉的审视和追问;对渐行渐远的乡土文化背影投以关注的目光,以深沉的语言对生命、人生、社会的古老问题给予绵长追思,情感朴素却又深邃。诗中人物马老六既是个人的写照又是综合的符号,既表现个人的内心幽秘和成长阵痛,也凸显一种别样的精神力量和苍凉的人生况味。应该说,马永珍的诗是有痛感的,有力量的,其疼痛来自对现实的介入和思考,来自以素朴的语言直指生存真相。

  在《没敢说》《雪花儿哭了一夜》等诗篇中,画面的截取,细节的力量,简练明快的语言,含蓄深刻的情感,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体验与探索。尤其是生动的现实,淡淡的感伤,这是诗人对亲人的追怀,是回归后的思念与眷恋。在坚硬的世俗人生中,诗人用诗歌触动着人性中最柔软、最微妙的存在,昭显着潜隐在现实表象之下的真实。

  西海固的作家,几乎都来自于农村,自小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在乡村乡情的氛围里逐渐长大。离开那片故土后,依然有永远也舍弃不了的情结,因而他们总有回顾乡村的作品,且总是写得那样深情无限。生活中的苦口甜心,创作中的风缠雾绕,折射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情怀。

  马永珍的诗多源于个人经历和感受,充满着酸涩与感动,也有无奈悲伤。在第三辑《天堂在母亲的手掌中绽放》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普普通通的母亲立传。他以时光为线索,描摹了母亲的一系列形象:做针线活的母亲、抱怨的母亲、打儿子的母亲、做饭的母亲、拾麦穗的母亲、腿疼的母亲……或放慢动作或远眺近看,或语言描写或细节刻画,母亲的各种形象汇成一条缓慢深沉的河流。

  《母亲要给我做饭》是一首读来能够让人泪眼婆娑的诗。浓浓诗意中透着孤独而悲悯的气息,对亲人的无尽怀念,是记忆深处的悲歌。年老体弱多病的母亲,见到从3000里外归来的儿子,想“要为来自远方的欢喜做饭”,她想“站起来,全然忘记了两个调皮的孩子一直和她过意不去”,“衰老和病情死死地抓住母亲的腿和腰”,让她寸步难行。诗人捕捉到了那些动人的细节,勾画了母亲初见的惊喜与年老的无奈。苍凉的现实下,凸显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回族老人的一生。这种悄悄话式的讲叙,很轻很平静却极具穿透力,用平常细节表达深沉的生命体验,完成对父母的感情诉说,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当然,个人以为,马永珍的诗歌也存在较多重复、语言过于直白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种了一坡又一坡》是马永珍创作结晶的一部分,也是献给故乡的一份礼物,是西海固文学创作的一大成就。它不仅反映了西海固文学创作的整体实力,也显示了西海固尤其是原州区作家诗歌创作的强劲势头,为诗歌之乡的艺术品牌增加了分量。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