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元旦民族文化景观一瞥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新宇 发布日期:2021-01-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青海果洛州的《格萨尔》马背藏戏演出。 仁增卓玛供图

  2021年元旦,各地在切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迎来了新年丰富的文化市场。元旦前后,除了电影票房、假期旅游的有序复苏,惹人眼球的还有一系列民族文化景观。青海本土电影《格萨尔藏戏》在文艺片爱好者的口耳相传中又火了一把,它在刚结束的第五届金童象儿童电影周中斩获佳奖;来自阿拉善地区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在网络平台上成为众多“国风少年”追逐的爆款,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背后更蕴含手艺人对于社会公益的温情;云南丽江市接待游客25万余人,人们带着疫情中久违的笑容畅游山水,与之相辉映的是井然有序、文明整洁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这与丽江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息息相关。

  文化需要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升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从元旦期间的几道亮丽民族文化景观,笔者有所启发和思考。

  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区重要的象征标识。发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打造彰显民族风情的文化品牌,有助于当地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的《格萨(斯)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格萨尔史诗历史积淀深厚、资源禀赋优越、地域特色浓郁、传承形态多样,以格萨尔说唱艺术为代表的格萨尔文化形式丰富多姿。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着力做强文化大IP,加大对格萨尔民间艺术团的建设,用藏戏、说唱等形式演绎史诗经典故事,逐渐打造了格萨尔艺术文化品牌。在探索文旅结合的道路上,果洛州加大精品剧目的创编力度,组建州、县、乡、村四级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2017年成立的中国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先后登上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演出舞台,用优美的童声演绎《格萨尔》史诗,赋予《格萨尔》史诗年轻的活力。

  为了让格萨尔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果洛州近几年还选派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骨干赴高校参加非遗专题培训,并与其他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为创新发展优秀文化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驻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注重产品设计和理念的创新,对传统藏银手工艺品进行全面升级,使富有格萨尔文化元素的藏银产品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创意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果洛一些非遗传承人带着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参加了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深圳及厦门博览会等文化展,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此外,果洛藏银手工艺品还跨出国门,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第82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上展出,这标志着格萨尔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果洛格萨尔文化符号进一步彰显。

  注重文化消费中的社会价值

  立足当前的文化市场,观察文化消费现象,不难看出一种趋向,即注重文化消费中的公益属性。2021年元旦期间,马鬃绕线蒙古唐卡艺术为广大消费者所关注,除了它自身的艺术成就外,还有这门艺术在传承发展中所秉持的社会责任。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已传承300余年。这项技艺在传统唐卡制作中加入马鬃等材料,将马鬃绕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增加图案的立体感,也让唐卡不变形、不生虫、经久耐用。

  今年78岁的格日勒是这一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使用传统工艺,融入唐卡专用绸缎、阿拉善刺绣、布贴及现代工艺钻贴等表现形式,创作的唐卡作品线条灵动、色彩艳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年来,格日勒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唐卡的制作,同时也不忘利用一技之长帮扶当地的贫困牧民家庭。

  2015年,格日勒召回在国外生活的儿子一家,在当地妇联和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在家乡成立了非遗传习所。非遗传习所多次举办手工艺培训班,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马鬃绕线蒙古唐卡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也使参与培训的400余个贫困家庭获得了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助力当地精准脱贫。

  2019年,阿拉善左旗帮助传习所建立占地450平方米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博物馆。目前,这一博物馆已免费接待各界人士4万多人次,在丰富当地文化旅游内涵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格日勒和非遗传习所众多艺人时刻关注着抗疫形势。2月初,艺人们开始构思创作,耗时一个月时间、历经8次修改,制作了一幅名为《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的唐卡作品,并在唐卡博物展览馆陈列展示。不少网友表示,这种充满正能量的艺术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联动机制

  民族地区富含地域特色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资源,很多地方都积极行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联动机制,推动民间文化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进而使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1年元旦期间,丽江古城风采依旧,但更多了一分沉稳与自信。当地政府出台的“六个确保”制度,为居民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确保环境安全。管理部门也积极落实防疫方案,坚持限量、预约、错峰等人流控制防控措施,积极实施隐患排查,保障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此外,丽江市还加强志愿服务工作,招募志愿者为民众提供旅游咨询、防疫宣讲等便民服务,大大提升了假期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

  除了为居民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丽江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致力于通过政府主导的一系列工程,扭转区域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失衡状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力开展数字服务,有助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通往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起,丽江市贯彻云南“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公共服务“文化云南云”的建设,打造了基于丽江文化市场的网络平台。这一平台使整个丽江市的文化场馆、讲座培训、演艺活动等实现线上报名、票务购买、点评等功能,政府的角色也从文化项目的管理者变成了文化消费的服务者,有效增进了丽江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幅提升。整体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模式将有力推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