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烟火气里升腾时代荣光
来源:中国民族报 见习记者 文静 综合报道 发布日期:2021-02-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资料图片

  “扶贫剧拍出了电影感”“剧情紧凑有料,演员演技个个在线”“原声版太让人惊喜了,好笑又好哭”……1月24日,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以9.4分的网络高评分圆满收官,观众好评中不乏“接地气”“有趣”“精品”等关键词。

  何为“山海情”?“山”是指宁夏的闽宁镇,“海”为沿海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历时20余年对口帮扶的“兄弟姐妹情”。从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到寸土寸金的“金沙滩”,《山海情》描绘了一幅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生动画卷,铭记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浓郁地道的西北风情、扶贫也扶志的价值表达、实力阵容的创作保障、真实细腻的人物刻画,都让本剧在浓浓烟火气中升腾起团结奋进的时代荣光。

  1 精准叙事  用精品回应时代关切

  “武夷六盘同脉搏,八闽塞上心相连。”电视剧《山海情》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

  该剧取材于在宁夏西海固发生的真实故事。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25年来,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续奋斗,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院士专家、西部计划志愿者远赴西海固,与当地人民一起洒下汗水、种下希望,矢志不渝战贫困、圆梦想。

  《山海情》正是以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为主题,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进行移民搬迁和探索发展的历程,展现了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的故事。

  电视剧中,带着涌泉村老百姓一步步朝着希望前进的马得福、白校长、陈金山、吴月娟、凌教授等剧中主要人物都有原型。只是,现实中的他们带领着西海固移民,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戈壁滩上建设家园,远比电视剧中所呈现的更加震撼。

  作为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用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故事,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在细节表达中展现了脱贫工作中动人的温暖情怀。

  剧中,基层干部马得福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这位扶贫干部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在一个个现实困难中,永远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这样一个纯粹、积极、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人,正是现实中无数基层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

  在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过程中,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很多有特色、值得被铭记、为世界减贫脱贫做出示范的中国方案,“闽宁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映射出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鲜活剧本”。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是对“闽宁模式”的纪实书写,更是一曲扶贫脱贫工作的颂歌。

  正如马得福在大结局里所感慨,“山川焕颜、水土重生”,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旋律中、在中国方案“闽宁模式”的背景下,“塞上江南”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2 立足现实 笑中带泪讲好真故事

  《山海情》是一部现实感非常强的电视剧,这与本剧“沉浸式”创作紧密相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剧本创作、下沉式采访以及进棚搭景等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度,“整个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导演孔笙坦言。

  拍摄伊始,异常艰苦的环境让演职人员印象深刻。“拍摄现场最初没有水、没有电,甚至连棵可以纳凉的树都没有,每天能吃一嘴沙子。”剧中马得福的饰演者黄轩说,“在这样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重新建立一个家园,建成如今的‘塞上江南’,是不可思议的。”

  从地窝子到土坯房,这是闽宁村的成绩,也是《山海情》主创团队的突破。剧中,人们在戈壁荒滩里一寸一寸地开拓,建设新家园;剧外,创作团队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西北大地上努力实现逼近现实的创作。

  剧组在苍茫戈壁滩上挖地窝子、打夯土方,随着剧情推进,村民种蘑菇赚了钱,剧组又开始建砖垒房。每一件旧家具、物品,都是剧组从今天闽宁村村民手上购买或租来的“时光见证者”。甚至剧中村民种的蘑菇都是美术团队在现场种下的。

  正因为踏踏实实的创作,对细节下足了功夫,本剧才得以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自然贯穿在生活气息浓重的画面里,有网友感慨,“浓浓的生活情,宏大的命题之下也不乏烟火气。”

  让观众啧啧称道的还有剧中方言的运用。地道的西北方言不仅突出了西北人纯朴的特质,令人物塑造既生动又具有感染力,还展现了浓郁深厚的地域文化。

  回顾整部剧,种种细节离不开一个“真”字。画面中人物灰头土脸的造型、简陋的办公室与漫天黄沙的户外环境,高度还原了当地上世纪90年代贫困的生活状态与自然地域特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给吃了”“饿得直吐酸水”,剧中还通过村民看似幽默实则质朴真切的抱怨,全面立体地再现故事主角所处的环境。

  不回避困难复杂、道阻且长,是本剧立足现实的重要品质。从害怕失去土地的村民不愿意搬迁,到发展菌草蘑菇产业面临的种植、销售等种种困难,西戈壁小学尘土飞扬、缺少固定教师,学生辍学走上打工路……剧中的困难“关关难过”,脱贫致富征途漫漫,但也传递了只要不放弃,就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事情做成的信念。

  3 平民视角 描绘艰苦奋斗众生相

  与剧中萧条、艰苦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有情有义的人物。《山海情》不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和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有网友深情地评论,“它的叙事是黄土的,村落的,晨曦的,露珠的,俯仰在大地的,却又从泥壤里润泽出清甜的溪流来。”

  在本剧一张劳动者群像的海报上,18位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突出、个性鲜明。他们中有从福建来宁夏扶贫的菌草专家凌教授,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惜赔本倒贴;有只为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拖着残疾的丈夫和女儿,步行七天七夜到移民区的平凡女性李水花;有操着一口福建普通话,一心带着西海固人民脱贫的陈金山县长;还有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以生命为代价也要拦下学生们辍学打工的白校长……剧中每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和职业各不相同,却都如同海报呈现的那样,踏着脚下的土地,劳动着,拼搏着,成长着。

  通过纪实的创作手法,本剧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整部剧也正如同这张海报一样,为观众精心绘制了一幅艰苦奋斗的众生相,充满着人生百味。

  更难得的是,这些人物没有脸谱化,而是以平民视角展开真实书写。因此,剧中也直白地表现了“等靠要”的懒汉、官僚主义的干部等角色。

  在具体呈现上,本剧通过“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完美融合,传递了“扶贫”更“扶志”的现实深意。剧集以个体命运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的笔触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个人成长的困惑和抉择串联起来,带领观众体会扶贫中的人间真情。

  23集,播出13天,跨越25年,《山海情》以大开大合的高密度剧情,塑造了勤劳、团结、艰苦奋斗的各族人民群像,绘制了我国扶贫事业上鲜活的时代印记,向观众传递出充满正气又温暖亲切的力量。电视剧收官时,许多观众都表示没看够。剧情虽已终结,闽宁镇、西海固的故事还在继续,目光投向现实,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情深志坚!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