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来源:发布日期:2021-02-24浏览()人次 投稿收藏
    □ 中国民族报编写组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精彩篇章

    执笔:李翠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头像。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鲜卑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逐步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巩固统治地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缓和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逐步实施汉化改革。到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执政时期,改革被推到极致。

      公元472年,年幼的拓跋宏在祖母冯太后和众大臣陪同下于春耕日籍田。自秦汉以来,中原最高统治者在春耕前率百官亲耕农田,行籍田典礼,以显示对农业的重视。出身游牧民族的北魏皇帝以借鉴中原地区传统的方式,表明了推进汉化改革的决心。……

    细】

     

     

    ====== * ====== * ====== * ====== * ======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爱党爱国故事代代传

    执笔:张国欣

     

    库尔班大叔的后人激动地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咱们新疆好地方,民族团结一家亲。库尔班·吐鲁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优秀代表,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爱党爱国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多年来,你一直坚持你父亲爱党爱国的情怀,给后辈和乡亲们树立了榜样。希望你们全家继续像库尔班大叔那样,同乡亲们一道,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1日在给库尔班大叔的后人的回信中强调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的团结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毛泽东主席亲切地与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握手,眼中满是慈祥与厚爱。走进和田的老乡家,几乎家家都可以看到毛主席与这位老人握手的图片。

      老人名叫库尔班·吐鲁木,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库尔班大叔”。

      库尔班·吐鲁木出生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失去父母,在地主家的羊圈里度过童年。成年后,为摆脱被奴役的生活,他带着妻子逃到荒漠里,靠吃野果生存。后来妻离子散,他独自度过17年“野人”生活。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和平解放。库尔班·吐鲁木回到了村里,乡村干部给他安顿了住处,还帮他找到了离散的家人,库尔班·吐鲁木从此获得了新生。土地改革中,他分到14亩耕地,有了一所房子和一头毛驴。……

    细】

     

     

    ====== * ====== * ====== * ====== * ======

     

     

    土尔扈特万里东归: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彰显

    执笔:郭家翔

     


    实景剧《东归·印象》中展现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抵达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场景。 江文耀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柄特殊的蒙古族腰刀,刀鞘上缀着一块白色皮条,用汉、满、蒙古三种文字写着“渥巴锡进”。这柄珍贵的腰刀见证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东归的壮举。

      明朝末期,由于蒙古族各部之间征战不断,土尔扈特部被迫西迁,在伏尔加河流域一带游牧。虽然远在万里之遥,土尔扈特部却始终与祖国保持着联系。清顺治七年(1650年),土尔扈特部派遣使者与建立全国统治不久的清王朝取得了直接联系,并与清王朝之间一直保持着往来。……

    【详细】

     

     

    ====== * ====== * ====== * ====== * ======

     

     

    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执笔:安宁宁)
     
     
    赫哲族开江节。毕路亭摄
     

      我是第一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来,感到很亲切。《乌苏里船歌》唱的“船儿满江鱼满舱”的美好画面早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赫哲族虽然人口较少,但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24日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时说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传唱半个多世纪,让很多人知道了在我国东北边陲,世代居住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食鱼肉、穿鱼皮、用犬拉雪橇,赫哲族曾被称作“鱼皮部”“使犬部”。赫哲人因分布地区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自称,如“那乃”“那贝”“赫真”等。“赫哲”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清实录》,是从“赫真”变音而来的。赫哲族先民属于肃慎族系,历史上包含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古代民族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赫哲族”。……

    【详细】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