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来源:发布日期:2021-02-24浏览()人次 投稿收藏
    □ 中国民族报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其中引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这些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特推出“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专题,以期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 锡伯族万里戍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独龙族的昨天与今天

        ★ 让《格萨(斯)尔》一代一代传下去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 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 《红太阳照边疆》:唱响各民族团结发展主旋律

        ★ 洛阳家家学胡乐: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例证

        ★ 昭君出塞:团结佳话传千载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精彩篇章

        ★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爱党爱国故事代代传

         土尔扈特万里东归: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彰

         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马班邮路”王顺友: 情筑邮路,爱洒凉山

         凉州会盟: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佳话

      ★ 文成公主进藏: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 勇做新时代 “草原英雄小姐妹"

        ★ “半条被子”的故事: 以初心,赢民心

        ★ 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钢城唱响最美晨曲

        ★ 《江格尔》: 英雄史诗彰显民族精神

        ★ “老西藏精神”:扎根雪域高原的红色传统

        ★ 布达拉宫: 绽放在世界屋脊的中华文化之花

        ★ 黄文秀:用生命诠释最美青春

        ★ 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的产生:建党初期党重视民族问题的体现

        ★ 卓嘎、央宗姐妹: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 茶马古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 三千孤儿入内蒙: 一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

        ★ 瓦氏夫人抗倭:若有战,召必往

        ★ 百万农奴翻身解放: 西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世界屋脊”筑“天路” “两路”精神放光芒

        ★ 单家集夜话:民族团结的红色佳话

        ★ 弘扬兵团精神让兵团事业薪火相传

        ★ 千年八廓街:各民族犹如茶与盐巴交融的生动缩影

        ★ 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 云冈石窟:中华文明无与伦比包容性和吸纳力的历史见证

        ★ 敦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现

        ★ 改土归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

        ★ 成昆铁路:沿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 苗绣:留住老手艺 编织新梦想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各民族互鉴融通的典范

        ★ 达西村:美丽蝶变,源于团结一心跟党走

        ★ 西路军:血沃祁连传星火

        ★ 承德避暑山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 西藏嘎拉村: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 从服饰变革看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 “桃花石”:“大一统”的深刻写照

        ★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 雅歌儒服: 日常生活中的互鉴融通

     

          

     

     

    锡伯族万里戍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执笔:张国欣

    (图片来源:统战新语)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从辽宁沈阳到新疆伊犁,相隔万里。即便在交通条件如此便利的今天,也需不间断驾驶汽车48个小时,才能到达。200多年前,有一支40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沈阳出发,历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1年3个月,完成了流芳历史的锡伯族万里戍边这一壮举。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当时,新疆地广人稀,伊犁地区土地荒芜,边防空虚。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为了摸清情况,到塔尔巴哈台等地就屯田、筑城、设置卡伦、驻军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踏勘,并上奏朝廷,建议在塔尔巴哈台筑城设卡、调兵驻防。据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记载,在谈及驻防兵丁来源时,明瑞认为,士兵不仅要有较好的步射、枪法,掌握马背技艺也很重要。“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请求“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充实边防。……

    【详细】

     

     

    ====== * ====== * ====== * ====== * ======

     

     

    独龙族的昨天与今天

    执笔:李寅



    独龙族于2018年整族脱贫,实现“千年跨越”。图为2020年独龙族青年李永明(右)和奶奶行走在美丽的村寨中。新华社发

     

      独龙族这个名字是周总理起的,虽然只有6900多人,人口不多,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骄傲地、有尊严地生活着。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云南昆明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说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地处深山峡谷中的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江两岸,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独龙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境内,源头部分称为“嘎达曲”“美尔东曲”,向南流入贡山县境内,汇合支流麻必洛河,称“独龙江”,之后转而向西流入缅甸。

      不到独龙江,很难想象那里环境有多么险恶——山高入云,沟壑幽深,峡谷险峻,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白雪皑皑的高黎贡山,阻碍了独龙族人与外界的联系,也导致了这里的贫困。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他们往往以居住的地方或河流的名称来称呼自己,如“独龙”等。……

    细】

     

     

    ====== * ====== * ====== * ====== * ======

     

     

    让《格萨(斯)尔》一代一代传下去

    执笔:周芳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藏族群众表演格萨尔藏戏。 江宏景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博物馆考察时强调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和评价的《格萨(斯)尔》,与《江格尔》《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们党历来重视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称其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著名的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后传入蒙古族聚居地区,称为《格斯尔》。它以韵散文兼行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英雄格萨(斯)尔王降妖伏魔、抑强扶弱,带领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除了蒙古族外,《格萨(斯)尔》在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也以说唱的方式广为流传。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格萨(斯)尔》熔铸了神话、民歌、格言俚语等文学艺术形式,形式丰富、雄浑瑰丽,深受人们喜爱。……

    细】

     

     

    ====== * ====== * ====== * ====== *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执笔:安宁宁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到牧区演出。新华社  东哈达/摄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1月21日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强调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基本形成。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不但经济落后,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人们期待着富裕、繁荣、文明的日子早点到来。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曾多次指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经济和文化。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内蒙古各级政府就在各旗县普遍建立了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任务的文化馆和文化站。然而,受机构性质和队伍结构所限,这些单位难以深入边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展活动。。……

    细】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