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黎锦一起拥抱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陈怡 王晓樱 发布日期:2021-04-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奋斗足迹】

  讲述人:白沙灿然黎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社长 张潮瑛

  我是2010年从广州回到家乡海南创业的,那时候我24岁,尝试创业做餐饮却没有成功。一次机缘巧合,我到家乡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查阅资料,发现许多人在保护与传承我们本土的黎锦技艺,这让我心生感动。小时候,外婆和母亲在家里织黎锦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黎锦情结在我心中从未消散。

  我向白沙县文化馆馆长符少玲提出想做黎锦文化产业方面的创业,她非常支持,马上给我推荐了师傅,让我学习纺、染、织、绣等技艺。2016年1月,我的白沙灿然黎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共有6名员工。当时,县里还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基地,一年时间免费,给我的支持更大。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到26人的规模,在全省各市县还有600余名兼职织娘。

  2018年年底,我们开始尝试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小视频介绍黎锦服饰,但关注的人并不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调整了方向,不再干巴巴地介绍,而是穿上黎锦服饰、拿起黎锦包包唱歌跳舞。视频的浏览量、互动量就这样一天天多了起来。现在,我们的抖音号关注量已有3.5万人,通过抖音卖出去的黎锦产品已达到我们全部销售额的85%。

  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数百年前,黄道婆南渡至海南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在这里生活了三十余载,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当她回到故乡上海松江乌泥泾后,就将崖州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艺带回当地,热心向人们传授,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

  古往今来,我们黎族人热情好客、勤劳友善,黎族文化的包容性也非常强。我想,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只要是真正了解并热爱黎族文化的人,一定不会抱残守缺,一定会希望我们的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希望传统技艺融入更多时代内涵。

  我们把时尚元素注入传统黎锦,使其更具时代气息。传统黎锦的染色原料多采自野生植物或矿物,红、黑等基本色彩因容易采集而在传统黎锦服饰上的应用最广,黄、白、粉、橙、褐、紫等中和色因需要调配而应用较少。黎锦服饰在现代工艺的助力下色彩更加灵活多变。

  我们也发现,现在本地一些黎族人对黎锦了解还不够深入,这也让我意识到所做的事情有着重要意义。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黎锦,传播黎锦技艺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我们以丰富多样、大众易接受的方式展示黎锦之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人潜心去研究、保护、传承,会走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学习更精深的内容,会来到我们黎族人的聚居地感受最地道的文化氛围。我愿意和黎锦一起拥抱未来,享受非遗文化传承的乐趣。

  (本报记者陈怡、王晓樱采访整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