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
来源:经济日报 周其森 发布日期:2021-04-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包含多层含义,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的生活而建。村庄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体现着乡村特有的生活习俗,体现着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功能性要求。长期以来,村庄以其综合性结构承载着乡村稳定和发展功能,与农民生活密不可分。因而,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坚持为农民而建,充分尊重农民生活习惯,让农民觉得舒服,避免为农民做主,更不能强迫农民上楼。保持乡村生活风貌,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无疑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一个重要原则。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的生产而建。村庄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承载着一定的生产功能,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乡村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性城市建设,而要尊重乡村生产传统和生产方式,综合考虑乡村建设的混合功能和特殊要求,并顾及未来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居住、经营相互融合,是未来的乡村功能发育健全的一种趋势。以现代民宿业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单一居住功能,城市消费者的涌入打破了乡村的原有格局,乡村民居的综合功能日益显现,催生出越来越多的乡村发展新业态。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的意愿而建。“民以居为安”,乡村建设事关农民切身利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住得更好,是要让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不是一味追求脱离农民意愿的“政绩”。因此,各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要做过分超越认识阶段和发展阶段的蠢事,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健康发展。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的发展而建。尊重农民意愿,因势利导,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加快乡村建设行动。要通过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培育先进的生活方式;要通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农民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风貌。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建设行动才能后劲充足、行稳致远。因此,乡村建设要坚持“两手抓”,开展扎实有效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要通过村庄硬化、美化、绿化、亮化等具体行动,不断提升农民的审美趣味,又要通过爱绿、护美、建村等行为引导,不断提升农民的内在素质,为乡村建设提供深厚的道德文明支撑。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