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几个着力点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方堃 张振昌 发布日期:2021-05-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厝斗村多措并举,促进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深度融合。图为今年“三月三”厝斗畲族文化节活动现场。 林楷煜摄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须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力量补短板,从村庄布局规划科学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特色村镇建设一体化等方面着力,推动乡村振兴迈稳迈实。

  推进村庄布局规划科学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带来重要机遇,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由于缺乏规划引领,存在村落零散分布、服务功能不强、资源利用率低等现象。因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坚持绘好蓝图搞建设,做好规划。

  要根据民族地区乡村地理特点及发展趋势,合理划分村庄类型,构建多样态多层次分类规划体系。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集中建设城市新型社区,实施村改居;优先在小城镇、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域建设中心村,并纳入集聚提升类村庄,给予更多资源和政策倾斜,全面提档升级;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制定保护规划,切实加以保护;严格规范撤并搬迁类村庄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尤其要做好易地搬迁安置新村的选址、设计及施工工作,保持特色民居的建筑风格。

  要挖掘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内涵,保持乡土风貌、地域特色,注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注重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防止“千村一面”。制定村庄风貌指引手册,科学规划空间形态、色彩视觉、建筑户型等,绘就绚丽多彩的民族乡村“风情画”。在乡村建设中,引导建立互嵌式居住格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发挥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村庄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环节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村“两委”责任,发现并吸纳相关人才充实到规划编制工作中。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规划报批前,要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确保符合村民意愿;规划批准后,要以“上墙”“上网”等方式及时公开,将其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乡差距依然明显。民族地区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偏远乡村。提高山区公路等级和道路补助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国省干道为骨架,布局连接所有乡镇、建制村和自然村组,通达支撑县域发展的物流节点、旅游服务节点、经济节点,建成覆盖城乡、内外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实施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工程,解决供电半径长、容量不足、电压不稳的问题,提高电网质量及供电可靠性,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推动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建设对接,满足乡村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鼓励政府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建,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畅通“产品出山”和“网货下乡”双向通道。

  要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提升民族乡村教育质量,补齐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健全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偏远山区、高原牧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以机构为主体、居家为补充、社区为中介的医养结合模式,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完成,民族地区乡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但人居环境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为突破口,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要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意识及其对环保教育的独特功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组织动员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村组负责、群众参与的格局,营造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推行乡村干部分片包抓、保洁员网格化清运、农户“门前三包”、聘请环境卫生监督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等机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有人管、有人干的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格局。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实时数据、图片、视频纳入乡村环境监测云平台,用智能化手段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配套完善“红黑榜”公示、星级文明户和“最美庭院”评选等制度,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加大乡村环境执法稽查力度,对保护环境不力的干部要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推进特色村镇建设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民族地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把特色村镇建设一体化作为切入点,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通道,形成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山凿路、积势蓄能。

  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优势,将城镇的资金、人才等要素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各类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实现以镇带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药、扎染、银器、刺绣、玉石、花卉等特色产业,采取“加工在镇、基地在村”的模式,增强镇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向中心镇集中,吸引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到中心镇落户,鼓励种田能手依法、自愿、有偿承包土地并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降低进镇农民创业的准入门槛,支持进镇农民创业。

  要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以点带面助推城镇发展,实现以村促镇。保留乡村的田园景观和历史文脉,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深挖特色村寨的自然资源、遗址遗迹、民居建筑等有形文化资源与无形文化资源,打好“土(乡土气息)、野(原生态)、俗(民俗)”三张特色牌,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要协同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村镇互促。一方面,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发挥特色小镇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优势,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畅通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通道,引导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创新特色村镇间旅游资源共享等机制,搭建全域旅游统筹发展平台。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以多种形式融入特色村镇建设,管好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提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及流动的协同性。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研究”(项目号2018-GMH-016)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