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民族文艺作品凝神聚力
来源: 王瑜 发布日期:2021-05-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等主要内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民族文艺是重要力量。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文艺创作也应与时俱进,以优秀的作品回应时代的召唤。敏锐的创作者总是能不断感知时代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在充分认识生活、全面开掘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匠心和审美创造,创作呼应时代、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以凝聚精神、汇聚力量。

  凝神聚力是文艺创作的使命、担当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直以来,党都把文艺事业作为整体事业中的重要构成,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保证文艺工作的行进方向,激发文艺创作的不竭活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经典艺术形象,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为人民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文艺创作的主要特色。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老百姓喜欢的就是文艺工作者要关注呈现的,艺术种类多样,层次追求不同,但都应该以服务人民、反映时代为目的。

  战争年代里的人们,记忆中留下的是革命经历和革命精神;新中国成长的一代,多是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发现认识新生活的美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与个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不同时代,人民对世界的关注不同,文学创作的重心和主题也有不同的侧重。回顾过往,经过筛选留下的文学精品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汇聚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可以为后世提供缅怀或传承的精神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能以适切的形式引起关注,传递先进文化和思想,讴歌崇高的精神和品质,汇聚起奋斗的力量。文艺创作要敏锐捕捉时代的变化,发掘、呈现时代发展的核心与真谛,再以个性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好的文艺作品有助于人们认知真理,坚定信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原生态地展现生活固然可以突出生活“真”的一面,但只有以典型化的方式进行精加工,艺术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善”和“美”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来。文艺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是创作者情感的外化。艺术家开展创作,必须对社会生活和自我体悟做凝练升华。艺术工作者要在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挑选出具有重大价值的选题,典型化地呈现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发挥文艺既反映社会又影响社会的作用。

  凝神聚力是优秀民族文艺作品的底色

  新政权的拥护、对新中国的热爱;《阿诗玛》《刘三姐》《松赞干布》等影片则以传说、历史人物为关注对象,展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文艺创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影响时代的走向。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少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党的光辉历史的一部分,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这些民族歌曲大家耳熟能详,感动了许多人,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民族文学创作中,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等也都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以典型化的手法表现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影响了一代代读者,成为经典。

  艺术创作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关注生活,加以传播,共通的经验就会将人们凝聚在一起,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民族文艺创作如能有效发掘人们的共通性追求和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文化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彩华章。民族文艺则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灿烂的花朵,为我们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谈到优秀的民族文艺作品,电影《红河谷》便是其中之一。《红河谷》取材于历史事件“西藏江孜战役”,并对之进行了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斗志,更展现了“汉藏一体”、团结御侮的兄弟情、家国情。影片的故事背景是1900年,通过人物身份的设置凝聚起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用艺术化的手法提炼出的人物形象凝聚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召唤着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不同时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发挥凝聚力量、召唤起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热情和声势。《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山间铃响马帮来》《两个巡逻兵》等优秀影片,在呈现民族地区优美风景的同时,以人民团结反分裂、热情投入新生活的叙事传递了对新政权的拥护、对新中国的热爱;《阿诗玛》《刘三姐》《松赞干布》等影片则以传说、历史人物为关注对象,展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文艺创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影响时代的走向。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少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党的光辉历史的一部分,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这些民族歌曲大家耳熟能详,感动了许多人,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民族文学创作中,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等也都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以典型化的手法表现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影响了一代代读者,成为经典。

  艺术创作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关注生活,加以传播,共通的经验就会将人们凝聚在一起,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民族文艺创作如能有效发掘人们的共通性追求和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文化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彩华章。民族文艺则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灿烂的花朵,为我们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谈到优秀的民族文艺作品,电影《红河谷》便是其中之一。《红河谷》取材于历史事件“西藏江孜战役”,并对之进行了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斗志,更展现了“汉藏一体”、团结御侮的兄弟情、家国情。影片的故事背景是1900年,通过人物身份的设置凝聚起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用艺术化的手法提炼出的人物形象凝聚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召唤着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不同时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发挥凝聚力量、召唤起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热情和声势。《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山间铃响马帮来》《两个巡逻兵》等优秀影片,在呈现民族地区优美风景的同时,以人民团结反分裂、热情投入新生活的叙事传递了对新政权的拥护、对新中国的热爱;《阿诗玛》《刘三姐》《松赞干布》等影片则以传说、历史人物为关注对象,展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文艺创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影响时代的走向。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少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党的光辉历史的一部分,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这些民族歌曲大家耳熟能详,感动了许多人,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民族文学创作中,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等也都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以典型化的手法表现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影响了一代代读者,成为经典。

  艺术创作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关注生活,加以传播,共通的经验就会将人们凝聚在一起,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民族文艺创作如能有效发掘人们的共通性追求和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凝神聚力要立足新时代,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优秀的文艺创作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和流露,更是艺术家以深厚的思想感知、学养积累,对历史和时代作出的深刻判断。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国家创造力的体现,民族文艺创作更应立足新时代、聚焦新时代,以艺术的形式反映时代,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和提升。具体看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新时代的深入关注与开掘,有助于民族文艺创作推陈出新,发挥凝神聚力的作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始终是文艺创作的首要关注,爱国主义和以民为本的原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凝结,也是文艺创作永不过时的核心要义。

  以红色文化凝聚奋斗士气。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收获,是鼓舞激励数代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更是当代中国人民信仰的重要构成。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不少是边区,也是革命老区。民族艺术创作中重视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层面的文化承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可以鼓舞人民,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以时代发展的新理念凝聚共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优秀的民族文艺创作应及时认知时代主题,以艺术家的洞察力预测时代发展的大势,进而鼓舞人们投身到新时代的建设中,汇集起磅礴力量,攻坚克难,取得胜利。

  “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发展主题,优秀的文艺创作是时代追求和时代精神的汇合,只有如此,才能在最大层面上引起共鸣、凝聚力量,助力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