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跨越的现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摄影展在广西举办
来源: 于游 发布日期:2021-06-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6月2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大型摄影展”在广西民族大学开展。展览以“民族影像志”为载体,选取8组400多幅涉及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区、十余个民族的摄影作品,从纪实视角出发,用影像记忆还原历史现场,讲述发生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的难忘故事,真实生动地再现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的历史变迁。

  在脱贫攻坚这场创造人类减贫史奇迹的伟大战役中,民族地区绘出波澜壮阔的画卷——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直过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本次展览的空间布局采用国际前沿的浮岛式布展设计理念,将每组影像作品布置于某一个或几个浮岛展墙,营造展览空间的多样性和立体感。设计师用纱幔喷绘的形式将自然景观类作品等比例放大,使展厅前景与窗外景致相融合。展厅地面整体铺设绿色阻燃地毯,营造青山绿水中观展的体验。

  展览征选全国各地长期深度跟拍某一民族、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民族影像志摄影师的作品8组,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原成一个个村寨、家庭与个人,细化为充满个性化印迹的细节与场景,共同拼合成脱贫攻坚战役的史诗性画卷,凸显出影像志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珍贵价值。

  其中,《“直过民族”独龙族的第二次跨越》展示了摄影师杨学飞从2013年起九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留下的珍贵影像。从木垒房到安居房,从溜索过江到彩虹桥建成,在时间的纵向轴上,这些影像形成鲜明和强烈的对比。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独龙族,如今正在向小康生活的美好目标迈进。

  《高铁时代的扶贫“慢火车”》是申云峰、李孝萍、黑兴友、黄跃、刘方成5位摄影师聚焦往返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与攀枝花之间的5633/5634次扶贫“慢火车”的影像集纳。该趟列车全程运行376公里,历时9个多小时,穿行于大凉山彝族地区,途经27个站点,乘客大多是彝族旅客;从1970年运行至今,路程最远的票价26.5元,最近的票价2元,从未变过价……慢火车拉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为大凉山脱贫攻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高铁时代“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时代表达。

  《乌蒙十万移民大搬迁:历史的瞬间与细节》是摄影师尹永宏近年来拍摄的乌蒙山区人居变迁的图片故事。他将镜头对准家乡的父老乡亲,以摄影的纪实特性为时代立传,定格大迁徙过程中难忘的细节与瞬间。

  《见证鄂伦春》的一组图片将观众拉回到60多年前。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完成了从游猎到定居的社会转型,由此带来了从以猎为主到猎、林并举,再到农、林、猎结合的生产方式的转变,那么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的鄂伦春族,则实现了向现代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大跨越。

  《乡村巨变:岜沙1989-2019》是摄影师旷惠民60多次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沙村拍摄的影像成果。他用相机与文字记录贫穷苗寨逐渐发展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蜕变过程。如今,这批记录中国西部农村在改革开放中脱贫致富的系列影像和文本资料,已成为反映贵州民族地区历史巨变的重要史料。

  《向南140·克里雅人变迁纪》是摄影师尹永宏记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整体向南搬迁140公里的图片故事。由于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长期与世隔绝,村民分散在沙漠里,世代靠放牧和种植大芸为生,住的是用红柳枝或芦苇简单扎起、涂有薄泥墙面的“笆子房”,喝的是含氟量高的苦咸水。2018年10月起,一批批村民搬迁到新居住点,办起民宿,搞起沙漠旅游。新与旧之间,是一场历史性的脱贫人口大迁移。

  《山乡巨变:布朗山》是摄影师王艺忠持续拍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30年的成果。30年前,王艺忠用镜头记录乡亲们在狭小幽暗的茅屋里靠盐巴、辣椒、野菜度日,晚上一家三代挤在几条破毯子下入眠的情景。如今,摄影师镜头中的布朗山寨已改天换地、恍若隔世。“布朗族一件衣服四季穿、一床被子全家盖、一碗野菜吃三顿的日子,永远不复返了。” 王艺忠感慨不已。

  《边境十二年》是摄影师李永锋从2008年至今,用纪实摄影手法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的一个边境苗寨——水弄屯拍下的一组照片。从一座座破败简陋的茅屋,光着脚丫的孩童,饭桌上的玉米粗饭和野菜,到如今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养殖业得到发展,各项政策惠及边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十几年来边境不寻常的岁月和往事。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铭彬表示,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摄影展,旨在使各族师生更加自觉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砥砺前行,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实践中勇担青春使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表示,此次摄影展是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大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切实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馆校联动,优势互补,共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教育产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日。

  排排新房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畔建成,居住条件巨变和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 杨学飞摄

  独龙族传统住房分为木垒房和篾笆房两种,为了防潮、防霉、防野兽而离地建盖。房屋与地面相连的独木梯用一根圆木凿出一个个台阶制成。摄于2013年。杨学飞摄

  往返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与攀枝花之间的5633/5634次扶贫“慢火车”,路程最远的票价26.5元,最近的票价2元。图为在德昌站背着鸡上车的彝族群众。摄于2020年。黑兴友摄

2019年1月,整村搬迁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金钟镇大漆树村村民将行李卸下车,搬进新居。 尹永宏摄

  搬迁前,大漆树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伴——干旱缺水,土地稀少,还要随时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抗争。 尹永宏摄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第三代木奎、希日特奇合建的猎民村。涂利利摄

  第二代希日特奇猎民村。摄于1986年。 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第一代希日特奇猎民村。摄于1954年。 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成为国家4A级景区以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沙村成为著名的人文旅游景区。2017年,岜沙苗寨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80多万人次。一个小山村不可思议地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旷惠民摄

  1989年10月,岜沙村的岜沙汉子吴老里赤着双脚步行7公里山路,到从江县集贸市场出售柴火。彼时,一担木柴售价3元,回家时再买些食盐、糖果、米酒等生活必需品。旷惠民摄

  已是傍晚,搬迁车队在历经10个小时、向南140公里的艰难跋涉后,终于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新达里雅布依小镇。摄于2019年9月。尹永宏摄

  在老达里雅布依村,房屋由胡杨树和红柳树建造。树木扎成的墙不能有效遮蔽风沙,所以屋内常是沙尘弥漫。摄于2013年10月。尹永宏摄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茶农新居。老曼峨村仅茶叶收入一项,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0万元。摄于2018年5月。王艺忠摄

上世纪90年代初,布朗山乡几乎一半以上的农户靠领取政府的救济粮度日。摄于1991年2月。王艺忠摄

  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水弄屯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边境村寨,2019年7月,陶文忠(左)喜入新宅。他家是水弄屯的第一个脱贫户。李永锋摄

  2008年,水弄屯村民张秀兰和她的子女光着脚的形象留在了镜头中。他们身后是一座破败简陋的茅屋。 李永锋摄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