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八步沙》在京演出再现治沙造林故事 致敬当代愚公精神   
来源:中国民族报 见习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1-07-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话剧《八步沙》剧照。 甘肃省话剧院供图

  随着大幕缓缓拉开,飞舞的沙土、简陋的地窝子、梭梭林等沙生植物相继被搬上舞台,带领观众回到了昔日漫天黄沙的八步沙……7月5日至6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由甘肃省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八步沙》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八步沙》以真实故事为素材,以舞台艺术再现了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讴歌当代愚公精神。

  位于河西走廊咽喉地区的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凸出的一片沙漠,也是甘肃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20世纪80年代,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元6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基层党员和干部,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吞没,郑重地在治沙合同书上按下鲜红的指印,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踏上艰难的治沙之路。此后,“六老汉”的儿孙们又从长辈手中接过“治沙接力棒”,以“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书写绿色奇迹,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9年,中宣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话剧《八步沙》围绕“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的经历,深情演绎了“六老汉”种树治沙的艰苦历程,以及其间苦辣酸甜、喜怒哀乐的人生况味,体现了“当代愚公”质朴坚韧的风骨情怀。

  全剧共分7场戏,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展现了“六老汉”拼搏求生、追求幸福的奋斗人生,反映了中国农民从求温饱到谋幸福,直至树立生态观念的历程。

  在艺术处理上,话剧《八步沙》发挥话剧艺术直面现实生活、书写时代风采的优势,别具匠心地从自然、历史、人生三个维度讲述“六老汉”的奋斗历程,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展现时代风貌。同时,话剧从治沙人的点滴故事具体展开,亦庄亦谐,既有令人捧腹的笑点,也有真挚动人的泪点。

  在主创阵容上,话剧《八步沙》汇聚了戏剧创作的资深力量,由国家二级编剧杨晓文、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周琪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由二群执导,6位主要演员皆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为了在外形上接近人物原型,6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主要演员都留起了胡子。作为主演之一,今年72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常贵顺在剧中扮演一个精打细算的“算盘”——会计杨兴旺。常贵顺得知参演该话剧时,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但看到剧本后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加入创排队伍。

  话剧创排过程中,主演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了很多“小动作”,丰富演出细节。国家一级演员、剧中人物王福生的扮演者祁宝泉表示,“我们是用自己‘老汉’的阅历,去感受‘六老汉’治沙造林的心路历程,用‘八步沙’精神去塑造人物形象,打造舞台精品。”

  “戏剧不能纯靠想象,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必须做到分毫不差,所以戏剧人要真听、真看、真感觉。”甘肃省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刘宁在剧中扮演徐书记。据他介绍,为了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去年1月,《八步沙》创演团队奔赴八步沙林场采风。1月的八步沙林场依旧寒风凛冽,创演团队走近治沙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共同劳作,体味和重温“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的奋斗者壮歌。为了准确把握历史背景,主创团队反复查阅了当地林业志、翻看八步沙“六老汉”先进事迹材料以及相关报道,并去当地农机站、林业站采访林业工作者。

  “在当地,我们被极具个性的俚语吸引,于是把很多形象生动的语句融入创作,用群众的话讲述群众的故事,很真实。剧中还融入了秦腔元素,体现西北人的朴实与坚毅、治沙人的坚守与奉献。”刘宁说。

  话剧《八步沙》主创团队介绍,为了让这部话剧更真实,剧组还通过购买等方式从当地村民手中收集了一些老物件,比如炉子、板车、棉被等,这些物件在舞台上的呈现,更能让演员、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当年“六老汉”治沙造林的场景。

  在交流中挖掘故事,在观察中体味人物。历时一年半的创作,剧本12次易稿,话剧《八步沙》力图用舞台语言讴歌时代楷模,在精益求精的创作中致敬当代愚公精神。导演由二群表示,“我们期待通过展示六老汉的治沙壮举,来追寻当代愚公的精神实质。”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