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融入、共发展:北仑促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经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陆亚芬 中共北仑区委党校讲师 樊中泳 发布日期:2021-07-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积极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北仑区在浙江省首创民族工作“四微”建设模式,积极实施全国基层民族工作标准化试点项目。北仑区建立的“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获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北仑区委统战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在近日举办的“北仑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坚持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结合,总结交流了北仑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经验,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时代内涵、现实基础、实践路径。本报在此摘登部分发言。

  作为建区仅30余年的新兴地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坐拥北仑港以及5个国家级开发区,是东部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地区。全区90多万人口中,有民族成分47个,少数民族4.2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占95%。近年来,北仑区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与“城市发展”的目标,以“凝聚共识、精准融入”为牵引,以“公平发展、平等对待”为抓手,以“持续服务、协同发展”为导向,不断摸索总结,推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凝聚共识、精准融入。一是“以情促融”。北仑以“落细落实”为特色,始终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通过帮扶帮助、走访慰问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二是“以行促融”。充分挖掘各民族的特长,打造特色品牌,实现民族工作主题系列化。借助“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好媳妇之家”“青峙社区少数民族职工及子女社区融入项目”“百灵社区少数民族融合安居公益项目”等特色项目,为各族群众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力,实现自身价值。三是“成长促融”。以全生命周期为视角,着重提高各族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比如借助“56小花”、校地共建等平台和机制,培养各族青少年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公平发展、平等对待。北仑借助“四微”(微窗口、微热线、微组织、微平台)模式的建设,帮助各族群众融入城市。“微窗口”主要针对各族群众的法律咨询、就业咨询、子女教育、民政救助、帮困扶贫等提供个性化“一站式”服务。“微热线”即建立信息链接,如借助手机和PC客户端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和文化节庆活动等信息推送等,畅通信息渠道。“微组织”即在街道、社区(村)建立“1+N+N” 民族工作领导机构、党政领导联系各族代表人士机制、“1+10+N”民族社团组织网络,引导各族群众充分参与城市建设,密切各族群众与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联系。“微平台”即一方面通过流动课堂、技能比武等多种方式提升各族群众的就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网上就业超市、举办专场招聘会、成立创业联盟等方式,拓宽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渠道。

  持续服务、协同发展。一是充分调动社团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强化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助力城市建设。实行社团服务购买机制,鼓励社团参与公益服务,实行民族工作项目公益化运作。二是推动城市民族事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在浙江省民宗委牵头,省、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指导下,北仑区参与提炼制定的省级地方标准《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获准发布。三是始终围绕主线开展工作。做好做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凝聚共识、强化认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