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宗教文化的多元共生与互鉴——“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在长沙举行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君早 发布日期:2021-08-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洲,被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地域辽阔、山峦纵横、河流奔腾不息。这里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字、陶器、原始农业,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包括恢弘博大的中华文明、深邃神秘的印度文明、朴质悠远的两河流域文明。自古以来,这些文明彼此沟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丝路上驼铃悠扬,大海上风帆高扬,这些古老文明共同绘制了生机勃勃、绚烂多姿的画卷。今日的亚洲,“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互鉴的新途径,使亚洲各国往来更密切,走向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近日,“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在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旨在让观众领略亚洲各国多元的文化魅力,见证古老丝路交流互通精神的悠远传承,汇聚了来自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柬埔寨、日本、斯里兰卡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220余件(套)珍贵文物。其中境外文物151件(套),它们代表亚洲各国文化的瑰宝,扮演着文明交流使者的角色;湖南省博物馆本馆文物71件(套),代表着本土文化的熠熠生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本次展览分“多元并进 文明兴起”“东西交汇 文明发展”“思想文脉 智慧之光”3个单元,其中第3单元展示了亚洲宗教信仰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亚洲是佛教、印度教、道教、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的诞生地。此外,各个地区还有多元奇特的本土信仰。以自然神为主的多神崇拜是古代先民信仰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也盛行多神崇拜,主要神祇有天神、风神、地母女神、太阳神等。安纳托利亚和新月沃土地区是西亚最早跨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宗教神庙与宗教活动。

  “女性石雕像”为公元前9200-前8899年的文物,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是此次展览重要的文物之一。该雕像类似于史前的地母神,其脸部特征抽象,双手放背后呈站立姿势,用弯曲波浪和宽阔的线条抽象化展示人物躯体。该雕像应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产物,是史前人类对于生命起源的追问。

  古希腊人参照人体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完美、更理想的艺术形式。古罗马人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神话艺术。公元前327-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国后继续东征印度,使得希腊文化深入印度河流域。之后,随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佛教,佛教在犍陀罗地区逐渐兴盛,使得希腊文化与佛教文化在这一地区融合发展。希腊风格的装饰、建筑、神祇造像频频出现在佛教艺术中,由此形成了以希腊艺术风格表现佛教内容的犍陀罗艺术。比如作为佛教保护神的执金刚神,形象来自于古希腊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

  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部地区,是古代文明的熔炉。印度、希腊、两河流域以及草原文明在此相遇融合。犍陀罗艺术指从公元1世纪左右到7世纪之间,以犍陀罗地区为中心建立起的具有希腊风格的印度古代佛教造像艺术。

  “浮雕丘比特绿片岩建筑构件”,出现于公元1-3世纪的犍陀罗地区。此建筑构件上雕刻有裸体爱神,其肩上扛着由一簇簇玫瑰编织成的花环,此形象表示“胜利”“庆贺”“乐园”的主题。

灰泥菩萨头像。

  公元2-4世纪的“灰泥菩萨头像”,是来自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藏品。这是一尊彩绘菩萨头像,眼睛灰蓝、双唇丹红、眉间塑白毫,威仪庄重。这种圆形白毫起源于中亚,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较为常见,但此尊头像的白毫以凹陷为中心,被四重同心圆所围绕,是极为罕见的珍品。

  “陶风神像”为公元4-7世纪的犍陀罗风格造像。这个犍陀罗风神手握被风鼓满的布料一角,额发向后、迎风而立。这一形象对东亚地区的造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和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的《风神雷神图》,依然能够看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子。学界一般认为,这种形象是在公元1-2世纪时,地处中亚的贵霜王朝以希腊神话中的北风神博瑞阿斯为原型创造的,后来演变成风神欧多的形象。

  印度教造像众多,大部分源于《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中的神话人物和动物,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印度教常见的造像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其造像大多姿态动感、多眼多手、衣饰繁复。印度教的造像艺术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传播甚广,也影响了中国藏传佛教密宗造像。公元6-7世纪,印度教传入柬埔寨,在该地备受推崇。公元9世纪初,吴哥王朝建立,柬埔寨的佛教信仰也达到了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佛教文化的中心。9世纪后,出现了印度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柬埔寨神王合一崇拜。公元9-14世纪是柬埔寨古代历史文化最辉煌的时代,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就是这个时期建造的。

蛇王纳迦护佛石雕像。

  “蛇王纳迦护佛石雕像”为公元7世纪(前吴哥时期)柬埔寨地区的印度教造像。在印度教里,纳迦是梵天选定的蛇王。印度教传入柬埔寨之后,原本在自身的原始信仰中就有蛇崇拜的柬埔寨人进一步突出了纳迦的地位。在柬埔寨,纳迦象征着力量、吉祥、平安和守护,在大、小吴哥随处可见纳迦的雕塑。而相传佛陀在觉悟后曾在狂风暴雨中禅定修持不为所动,纳迦见到后被感动,用身体遮挡佛祖免其受雨淋。故在柬埔寨地区可常见到佛陀坐于纳迦蛇王盘曲的身上、蛇王展开数个蛇头护佛的造像。在这尊塑像中,佛陀头发边缘饰有珍珠,每个纳迦的喉咙下都雕刻有脉轮,属于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造像特征的芬诺达风格造像。

 

伐楼拿石雕像。

  “伐楼拿石雕像”是公元10世纪柬埔寨地区的印度教造像。伐楼拿是印度教中掌管天空、雨水和海洋的神灵,也是掌管宇宙秩序和道德法律的神灵。他的形象经常与另一位阿修罗神密特拉结成对偶神,合称“密特拉伐楼拿”。该尊伐楼拿雕像融合了印度教、神王合一崇拜和大乘佛教造像的特征,反映了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文明交流,属于普拉普风格。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乘佛教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创造了无数神采风格各异的艺术珍品。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追求长生为目的的庞杂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长期的互动所产生的文化、思想、艺术最终通过交流也逐步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地区。

鎏金真武祖师铜像。

  明代的鎏金真武祖师铜像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真武大帝原称“玄武”,为道教敬奉的尊神。宋时避讳“玄”字,改称“真武”。此造像青铜质鎏金,面部神态端庄肃穆,五官生动,法相庄严;双目微启,气势祥和沉稳,三维短髭更显威严。相传,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曾得真武保佑,因此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这尊造像便是这一历史时期宗教信仰的真实反映。

  明代的“泰国陶军持”造型独特。军持又称净瓶,最初是佛教徒的盛水器。陶军持胎体细薄,表面磨光,制作精细,造型奇特,瓶腹造型一般有单层、双层和三层。其中单层瓶腹陶军持系仿明洪武年间的瓷军持,其他造型陶军持则为泰国创新品种。此三层瓶腹陶军持是中国陶瓷器对东南亚陶瓷器产生直接影响的有力物证,也是文明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典范。

  此外,还有毗湿奴神青铜立像、象头神伽内什青铜像、“初转法轮”故事石雕、地母神石像、灰片岩佛陀立像等展品。通过这些展品,观众可以了解到亚洲各宗教文化多元共生互鉴的历史。

  亚洲古代文明发展塑造了亚洲诸文化重视和谐、交流、对话的基因。交流和对话反过来使亚洲各个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和兴盛。无论过去还是今日,文化传统的交流都能折射出绚烂的图景。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

《中国民族报》(2021年8月10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