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边与七合堂
来源:中国民族报 陈秀民 发布日期:2021-11-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七合堂全景。 李晓军摄

  老边每天清晨起来,习惯去树林里转一圈,他家房前屋后都是树,而且大多数是果树。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顿觉肺腑酣畅,神清气爽。老边说,七合堂是人间氧吧。虽然三个女儿都在城里,但他和老伴高低不离开七合堂,说还是这里空气好,舒服。

  老边本名叫边振廷,是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七合堂村林果产业开路人。“内蒙古野果”就是以他家果园栽植的苹果命名的。这种果个头不大,含糖量高、水分足,成熟时通体红色,口感甘甜爽脆,但一直没个“正宗”的品名,以“123”代之。自从命名为“内蒙古野果”后,这种苹果便行销各地,成为七合堂地标性品牌。

  当年,是老边在村里栽下了第一棵果树,如今,果树已经长得满坡满谷。

  一

  走进七合堂,满目苍翠,一道牛角状的山坳蜿蜒起伏。仲秋,累累果实在墨绿色的树叶中展开笑脸,红的苹果,黄的安国梨,紫的李子,半红半黄的沙果,色彩纷呈,生动诱人。百余户农家依山而居,红砖碧瓦的房舍掩映在绿荫葱茏中。

  老边的家在沟谷的最里头。几十年来,他对七合堂不离不弃,给这道山谷植入了一种精神,注入了一种理念,带领村民打造了一个绿茵茵的幸福家园,展示出新农村新生活最美的姿态。

  边振廷1950年出生,初中毕业后,村里的老支书让他担任生产队会计兼民兵连长,成为七合堂的一名“后备干部”。

  曾经的七合堂,贫困像疥疤一样依附在这片土地上。面对贫困,村民们似乎无计可施,信马由缰地打发时日,固守着日渐贫瘠的坡地,年复一年为吃饱肚子发愁。青年时的边振廷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七合堂的穷根。七合堂干旱少雨,山坡地不打粮,种一坡收一车,种一亩收一斗,种植业在七合堂不靠谱,是条死路。村里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投亲靠友迁走了,姑娘们也纷纷嫁到外地,小伙子三十好几找不到对象,七合堂是个名声在外的“光棍村”。

  “我幸运那时候上了‘农大’。”

  边振廷说话诙谐幽默,所谓的“农大”就是县里开办的职业学校。学校开设了农牧林水、机械等课程,对从农村招收的青年骨干进行重点培训。两年时间,边振廷系统地学习了果树栽培管理知识,笔记做了厚厚一摞,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书柜里。县职业学校成为他人生的新起点,并为七合堂后来的生态起航打下基础。

  “种果树!”

  边振廷回村就响亮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曲高和寡,响应者寥寥无几。

  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样子,边振廷在自家承包地上试验种植,没有树苗,就在野山丁树上嫁接,但最后失败了。深谙果树栽培技术的他决定重头再来,这回下了血本,把家里40多只山羊卖掉,去林西南门外林场买回树苗,在自家后院栽植了260棵果树。

  二

  “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伺候它们。”

  今年72岁的老边身体硬朗,脸色黝黑,对当年在七合堂开办的第一个果园记忆犹新。他说,七合堂没有栽果树的历史,土壤是不是适应,适合栽什么品种,他心里也没有把握,自打栽下那260棵果树后,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首批栽培的树种以“123”苹果和大沙果为主,一年下来竟然一棵没死,长得也茁壮。第二年入春,果树开花,满园妖娆,边振廷和妻子看着开心,可没几天他却残忍地把洁白的果树花掐掉了,妻子觉得可惜。他说,果树三年内主要是长树,强身健体,不能图眼前利益让果树过早挂果,这样就伤了筋骨,形同小毛驴拉车——没长劲。第四年,果树方进入盛果期,硕果压枝,红得耀眼,令人馋涎欲滴。边振廷像对待宝贝一样把水果小心翼翼地摘下来,精心放在铺着干草的笆篓筐里,徒步20多公里去林西镇集市上卖,水果很快被抢购一空。

  边振廷两口子不停地用篓筐背,不停地卖,每棵树产果一百来斤,不到十天,所产水果售罄。盘点收入,每棵果树净赚15元,260棵果树收入近4000元,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是相当一笔“巨款”了,“老边水果”也在林西县名气渐大,集市贸易认可度颇高。

  百姓最看重实惠,边振廷靠种果树赚了第一桶金,在七合堂产生了“催化效应”,左邻右舍步步紧跟,开始两三户,后来有十几户。老边随即把自家的果园扩大到十几亩,抱定与林果“纠缠一生”的决心。别人家种果树为赚钱,老边种果树为试验,十几亩地试种了30多个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树种,就推荐给村民,不适合的淘汰再试种新品种。

  村民宋占武,小名“二尕子”,非要跟着边叔种果树,拎着一篮鸡蛋、鸭蛋登门拜师,老边咋干他咋干,两三年出徒,种植规模超过了师傅,成为七合堂第一个万元户。

  时任县委书记李向荣,没事就到边振廷的果园转转,从老边栽树、剪枝,到病虫害防治,直至秋后收果,每个栽培环节都看得仔细,与老边有扯不完的果树话题。

  三

  “你来当书记!”

  李向荣慧眼识珠,把边振廷推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看中的就是他的示范作用,期望边振廷的果园带动七合堂乃至全县贫困村,产生“蝴蝶效应”。边振廷果然不负众望,七合堂开始改弦易辙,走上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可是,开局并不顺利。那时七合堂村民的普遍共识是养山羊,养山羊的确来钱快,但这种养殖方式对生态破坏严重。老边说,山羊采食能力极强,连草根树叶都吃,一条沟拥挤着几千只山羊,每天沟里沟外来回扫荡几遍,基本上是寸草不生了。

  于是,“砍”山羊是他当村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板斧,但抵触声浪也随之而起。边振廷意志坚定,坚持土地退耕,全村禁牧,封山育林,“砍掉”山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老边的倔脾气是出了名的。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带头,把自家的山羊“砍掉”,试种了100亩党员示范林,群众也看出禁牧已不可逆转,放养山羊从此退出七合堂。

  栽种果树中也频频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最棘手的是树苗短缺,跑遍赤峰市其他旗县和临近的通辽市,根本买不到适合在七合堂生长的果树苗,这下可把村民们愁坏了。多亏边振廷路子广,不久他从自治区林业厅得知,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有树苗待售,便立即发动群众,家家户户都把压箱底的钱拿出来了,十元、五元、一元……汇集起来装了两个纤维袋子。边振廷雇用一辆卡车,几个村干部轮流抱着纤维袋押送。北方素来春寒倒冷,风卷沙尘,他们坐在车厢里一路颠簸,瑟瑟发抖,抵达商都已是次日黎明,顾不上休息立马买树苗装车,回来时个个满身尘土,狼狈不堪。

  七合堂栽果树有别于其他地区,主要是缺水。老边动员全村男女老幼齐出动,肩扛铁锹、镐头,手拎水桶,把七合堂山谷搅动得沸沸扬扬。老边从早到晚来回指导,手脚不停。七合堂村呈蛇状分布,从沟门到沟里有十几里,几个来回下来,老边累得精疲力竭,有时蹲在地埂上与人唠会儿嗑就迷糊着了。栽果树“大会战”持续了十多天,当全部果树苗栽植完,老边喝了半斤酒。

  老边的执着带动村里家家户户建起自己的果园,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同时更唤起了七合堂人生态意识的觉醒,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之后,老边找到二尕子说,全村大面积栽植果树,靠外地购买树苗不是长久之计,建议他搞育苗,为全村提供树苗。如今,二尕子拥有苗圃300亩,年收入一直稳定在30万元以上。

  四

  近年来,七合堂野果走出林西,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著名农业经济研究专家刘振邦教授到七合堂考察后感叹,全村整体“退耕还果”,这在全国都算少有。七合堂也因此成为“内蒙古新农村建设村屯绿化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七合堂绿了,花果飘香,村子发生了质的改变,但老边也进入暮年。2006年,老边在县里开会时突感手脚麻木,去医院一检查,发现患了脑血栓。住院治疗一段时间,老边做了支架,回来后又干了三年,实在力不从心,才决定回家休息。彼时,他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干了整整30年。

  退下来的老边还是闲不住,他的果树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七合堂宝贵的财富。除此之外,他还养狍子,养山鸡,养成后把它们放归山林,现在的七合堂山鸡成群,野兔奔逐,平添了几分大自然的野趣。

  结束对老边的采访,已是黄昏时分。站在七合堂山门,回望郁郁葱葱的山谷,空气清透,百鸟啾啾,绚丽的晚霞余晖与红透的野果交相辉映。路旁不时出现的采摘宣传牌,令人忆起一年一度的七合堂采摘节盛况: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收购水果的卡车排成长队,村里一派欢乐繁忙的景象……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