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发布——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中国探索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柒 发布日期:2021-11-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雁门关段长城随着山势起伏绵延。 新华网发

  一名小朋友在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考古体验园绘制纹饰。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从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遗址群到周口店遗址,从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到横空出世的三星堆遗址,还有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万里茶路等线性遗产所经过的众多遗址……这些类型不同、时空不同、价值多元的历史遗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遗址。

  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谋篇布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利用又将如何迈向新阶段呢?

  确保典型性和代表性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印发了《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正式启动了大遗址保护工程。

  自“十一五”开始,经过3个五年规划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评定公布了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丝绸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处大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将大遗址作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提出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完善大遗址规划体系、将大遗址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等内容,突出国家宏观指导。

  与“十三五”时期相比,《规划》公布的“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有所增减。“在确定‘十四五’时期大遗址时,重点考虑能够体现中华文明发展主线的重要古遗址古墓葬,及时增补重大考古新发现,确保大遗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开放服务、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仍然存在深层次问题,如考古研究投入不平衡,整体基础依然薄弱,保护利用理论研究和科技引领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滞后等。

  强调考古支撑 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考古支撑”格外抢眼;在《规划》的数项主要任务中,“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排在首位。

  我们今日在遗址地看到的种种辉煌灿烂,皆由考古揭示。作为我们感知文明、赓续文脉的桥梁纽带,大遗址以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更加清晰而生动地讲述文明故事。这也是大遗址保持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源泉所在。

  《规划》提出,要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不断廓清大遗址价值内涵,明确保护重点,丰富展示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全面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贡献。

  “十四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聚焦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国际合作与文明比较等重要维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阐明中华文明要素形成、中华文明起源及文化共同体形成等重大问题;依托大遗址实施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以及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重大考古研究专项,形成“考古中国”基础项目库,持续培育“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规划》提出,要搭建全国大遗址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基础信息采集,促进基础信息共享共用;实施考古报告出版工程,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和国际传播工作;重点支持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建设20处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实现区域考古标本管理现代化、规范化。

  坚持融合发展 推动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既为了当代人,也为了后人。为更好地推动全民共享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规划》特别提出坚持融合发展,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让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

  实现60—70处大遗址对外开放,形成10—15条具有影响力的研学实践精品线路,建成5—10处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实践基地……秉持合理利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等原则,《规划》明确了大遗址利用的具体要求。

  《规划》提出,实施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和大遗址研学精品工程,推介一批实证文明起源、彰显文化传承、见证民族融合、印证文明互鉴的大遗址展示利用项目,将普及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强化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相结合,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大遗址现场的中华文明体验感。

  近年来,以“考古遗址文化”为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等活动已不少见,尽管这些都是吸纳已有经验的做法,但总的来说,从强调大遗址的开放数量,到重视开放服务质量和效果的转变已经显现。

  “让人们共享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利用中受益,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制度设计,支持创建一流的遗址博物馆,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互联工程,发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作用;进一步加强大遗址考古研究、价值阐释、创新展示,充分运用创意、科技等手段,更好展示大遗址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参观体验更加精彩,让文化家园更加美丽,让人民群众更为满意。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