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 与美同行——民族题材美术经典纵览
来源: 赵盼超 发布日期:2021-12-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春到西藏(油画,1954)董希文

清风(油画,1983年)詹建俊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丰富而灿烂。其中,绚丽多彩的民族题材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吸引着一代代艺术家探索与实践。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了探寻不同于西方和传统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许多画家深入民族地区写生创作,从而涌现出了庞薰琹的《橘红时节》、韩乐然的《拉卜楞寺前歌舞》等兼具民族特色和当代精神的佳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指引下,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诞生了一大批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经典。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新生活,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大团结·新生活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艺创作的重大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指引,创新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积极探索以艺术化的形式反映这一主题。

  1953年初,作为新年献礼,叶浅予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工笔重彩中国画《中华民族大团结》。这幅画高1.41米,长2.46米,是新中国第一幅记录和表达各民族关系的中国画作品。画面上各族人民群众围绕着毛主席举杯欢庆,人物众多、神采各异,还与毛主席有着互动呼应关系。为了突出欢饮的场面,画家去除了人物以外多余的背景,强化了穿戴民族服饰的人物形象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同时采取波浪状的构图,让人群充满生机和律动,渲染了热闹欢庆的气氛。这幅画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画的创作方向,“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也由此渐渐深入人心。叶浅予对这件作品也非常满意,曾表示:“我自己认为值得一提的作品,是1953年画的《中华民族大团结》,那是为表达全国大解放政治情感的形象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还侧重表现少数民族群众经过革命斗争翻身做主人,迎来新生活的时代主题,展现各族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在生产劳动、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一时期,大批美术家深入民族地区写生采风、体验生活,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也正是因为扎根群众,他们的作品才显得真实且厚重。

  《春到西藏》是董希文1954年2月参加慰问修筑康藏公路子弟兵的活动后回京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作品取材于新路海一带,巧妙地将公路、汽车、西藏春色与人民喜悦的精神状态相糅合,画面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作品歌颂了越过世界屋脊的康藏公路胜利通车的伟大奇迹,这是自然的春天,是西藏人民心中的春天,也是西藏社会发展的春天。

  黄胄是以生活和写生为起点进行创作的人物画家。他于1959年创作的中国画《丰乐图》,表现了新疆人民庆祝丰收的场景,表达了新中国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创设高低错落的空间布局,有序铺陈近百个人物形象,突出前景的舞者和中景军民欢庆的情景,场面欢快、热烈且不失秩序感。

  著名女画家李秀擅长木刻版画,她于1976年创作的《毕业归来》,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改变命运,为家乡的发展建设作贡献的新风采。作品表现了学成归乡的彝族女孩刚下火车,看到家乡变化,难掩内心喜悦的场景,塑造了一位满腔热忱,准备服务人民、建设家乡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在新中国身份地位的变化及民族地区发展的新面貌。

新风貌·形式美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文艺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一时期,美术家开始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方面展开新探索,以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精神风貌、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同时,美术界兴起了赴民族地区写生的热潮。艺术家们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中探寻艺术创作的突破口,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焕发活力。

  20世纪80年代,靳尚谊立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象的系列作品,《三个塔吉克少女》就是较为典型的一幅。作品所表现的三个塔吉克族少女具有一种静穆典雅之美,三人在安静交流中透出一种内在的张力,表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美的呼唤。同一时期,詹建俊也创作了数幅民族题材油画作品,如以塔吉克族女性为主体的《清风》《飞雪》等,在写实主义基础上,以畅达的笔触使画面迸发青春气息和生命活力。

  这一时期,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美术界对形式美的探索。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术资源为艺术家拓展艺术表现力,特别是视觉形式的表现力提供了滋养。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落成,其中袁运生创作的《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表现了傣族人民潇洒、爽朗之美。同年,乔十光创作的漆画《泼水节》,画面充满了构成感和装饰美,令人耳目一新。在民族风情表现方面,以丁绍光为代表的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的云南地区画家,采取了彩墨画的表现形式,把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力与浓烈的色彩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风。韩书力以藏族民间神话故事为主题创作的连环组画《邦锦美朵》,则从中国传统图案纹样中汲取灵感,在绘画材料上也作了多种创新,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形式美感。

  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为艺术家们探索当代艺术的形式美、抽象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新时期美术家在艺术语言形式方面取得的成功,源于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吸收,这也是民族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融通互鉴的例证。

新时代·新气象

  进入新时代,如何通过艺术创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凝聚新时代文化精神,成为当代民族美术创作探索的方向。近年来,许多主题性美术展览及创作工程在推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催生了许多立足新时代的优秀民族题材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处,即在民族美术创作中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艺术化形式增进文化认同。

  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实施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就不乏民族题材美术精品力作。庞茂琨创作的油画《彝家新村欢迎您》表现的是四川凉山昭觉县的三河村脱贫后的新面貌。画家采取开放式的构图,画面的中心是一条通往新村的街道,夹道欢迎的彝族群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给观者身临其境之感。

  芮法彬、张曙光、黎望一、姚瑶创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优秀代表》,呈现的是2015年9月13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自五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的场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画面中,总书记立于人群的中心,各族代表紧紧地围绕在他周围。他们背后是一幅极具民族特色、表现美丽天山景色的挂毯作品。这种“画中画”的形式营造出画面纵深感,烘托出亲切的接见氛围,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艺术是最直接、最动情、最无界的语言,它春风化雨、哺育人心。回眸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美术家们创作的民族题材美术经典作品,在反映各族人民群众新生活、促进各民族文化融通互鉴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当代,美术家们更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作主线,从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蕴涵生活气息、浪漫气息和时代气息的民族美术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多无愧人民、无愧时代的经典作品。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