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经验谈| 江苏泰州:“六大工程”铸就创建品牌
来源:中国民族报 潘时常 兰星 刘龙春 发布日期:2021-12-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探索载体化创新、项目化推进、精准化实施、常态化培育等一系列做法,形成品牌效应,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及一批扎实具体的项目,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入脑入心入行。

  红石榴家园系列“平台工程”,夯实载体基础。泰州市大力打造“红石榴”“石榴籽”等覆盖城乡、各具特色的系列平台,夯实创建工作的载体基础。靖江市聚焦重点社区、学校和企业,将创建工作融入“创先争优”计划,打造一批“红石榴”家园、校园、创业园、民俗园等,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公共空间;海陵区春晖社区在江苏省首创“石榴籽驿站”,发放“温馨服务卡”,实现“线上有阵地、线下有声音”,形成全市推广的经验;海陵区城中派出所建成“石榴籽工作室”,服务与管理并重。全市创建工作实现活动平台化、平台制度化,平台与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城乡发展“服务工程”,夯实物质基础。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民宗局与财政局、人社局、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文件,保障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泰州制造业位居江苏第一梯队,每年吸纳大量人员就业,全市有2万多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泰州各级各地着力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成立用工服务协调工作站、爱心服务站等,构建就业、就学、就医等服务平台,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向下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动态监测,继续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有效防止因病、因学、因灾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

  百万青少年“植根工程”,夯实思想基础。泰兴市各级各类学校上好“开学第一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在师资上聚力、在故事中传承、在活动中升华;泰兴市姚王小学、黄桥小学将民族团结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打造竹竿舞表演等特色文化项目,并鼓励青年教师与各族留守儿童结对;黄桥镇祁巷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功能;江苏省口岸中学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秉持全方位关心、全天候关注、全覆盖关怀的“三全”教育管理理念,呵护新疆班学生成长。泰州市每年举办民族知识图片展、百题知识竞赛等活动,今年围绕“庆建党百年华诞、谱民族团结新篇”主题,组织全市各族青少年到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等革命纪念馆参观,深植爱党爱国的“金种子”。

  赓续传承“印记工程”,夯实文化基础。泰州市围绕培根铸魂设计系列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各地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共同打造节庆新民俗。全市建设10多个“石榴籽公园”新地标,兴化市海南镇、黄桥镇祁巷村栽下石榴树,植起“民族团结同心林”;海陵区打造周桥“石榴籽公园”,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各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庆新春摄影、短视频大赛,举办民族团结故事会等,形成了弘扬中华文化、具有江苏特色的“泰州印记”。全市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品示范点项目,建成20家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样板。

  大众参与“聚力工程”,夯实社会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凝聚人心,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基础,是泰州市调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密码”。一是推动创建工作“七进”聚合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同时,将创建工作向家庭延伸、向岗位拓展。二是精心打造示范点强动力。选择不同类型的试点、示范点,引导基层组织共同打造教育基地、驿站、工作室、服务站等平台载体,形成点线面结合、多层次覆盖的民族工作格局。三是推动链接社会资源增活力。成立市(区)民族团结促进会,建立便捷高效的工作体系,承接重大项目。例如,引导丝路信使、大爱泰州公益联盟等,承接“丝路石榴红”品牌的“连心帮扶工程”,实施20多项援助项目。四是引导组织活动挖潜力。全市发动各级部门筹划活动项目,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和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形成“大家活动大家办”的社会参与机制。

  活动创新“品牌工程”,夯实工作基础。泰州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自2017年以来每年举办“丝路信使国际自行车赛”。信使们从泰州出发,一路骑行经过10多个省(自治区),到达泰州市对口支援的新疆昭苏县,进而走出国门。这一品牌活动以全新的方式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在泰州,民族团结品牌项目涵盖方方面面,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双推”工作法,即在推进工作的同时推出试点经验和做法,为基层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编辑:王春雨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