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典范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孙佳 发布日期:2021-12-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丽江古城。新华网和红艳摄

  12月4日,云南丽江市迎来第17个“丽江世界遗产日”。丽江自古便是多民族汇聚之地,纳西、汉、白、藏、彝等十余个民族世居于此。各民族在经济贸易、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不断交融,相互影响,造就了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体系。

  丽江古城是我国以整座古城整体性申报、“活态化”展示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我国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之一。秉承“古城承载文化,文化成就古城”的理念,丽江古城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互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丽江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其在西南地区交通要道上的区位优势。据《史记》记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可见,早在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已有一条自四川经云南至印度的国际通道,这便是被史书称为“蜀身毒道”的南方丝绸之路,丽江便是这条中西交流线路上的重要驿站。

  唐宋时期,丽江地区先后归属地方政权吐蕃、南诏、大理,唐代治所三赕城,一般被认为是丽江古城的雏形。随着茶马贸易的兴盛,滇藏等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中原地区出产的盐、铁、茶叶、布匹及日用器皿频繁流动交易。丽江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重镇,商贸繁盛。

  元朝时,中央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纳西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藏等各民族联系更加密切,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丽江地区也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纳西族聚居地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土司管辖地区的治理,在西南地区逐渐实施改土归流,对边疆民族地区采取了团结、扶持政策,加之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和采矿业的兴起,丽江地区得到空前的发展。明嘉靖年间,徐霞客游历至此,饱览丽江风土人情,留下了《滇游日记》《丽江纪略》等重要文献。在游记中,徐霞客描述当时的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并感叹木氏土司府城“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见彼时的丽江古城已颇具规模。

  清代以来,丽江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地位愈发突出,商业贸易得到极大发展,冶矿业、纺织业、制铜业也十分兴盛。乾隆年间,丽江坝区市肆云集,成为滇西北商业贸易中心,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发展进入新时期。由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丽江采取“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策略,为丽江古城的整体性保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天人合一 诗意栖居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整座古城大气磅礴,由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组成。多民族建筑技艺与文化艺术交汇融合,造就了丽江古城的独特之美。

  丽江古城居民以纳西族居多,占古城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包容性、开放性极强。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象形文字、经卷、神话、绘画、音乐、舞蹈等丰富的内容,渗透到纳西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东巴文化中,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这也成为丽江古城发展的基本理念。丽江古城依山就水,不设城墙,不求方正,完美地将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古城兼具山城之容与水城之貌,街随水走,屋随水建,户户遍植花木,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体现出崇尚自然的审美理念。

  丽江古城以水为魂,有“高原水城”的美誉。玉河水如经络般纵横流淌于古城的每个角落,随街绕巷,穿墙过屋,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数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密集地分布在城中,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当地民众认为,水是吉祥之源,因此留下了诸多护水爱水的古老习俗。他们善于巧用水源,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头塘靠近出水口,为饮用水;头塘水从溢水口流至第二塘,可用来洗菜;二塘水流至第三塘,则为洗涤衣物之用。这种古老的供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街巷随地势布局,民居商铺、书院寺观、古宅府邸等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古城现存的数千幢民居建筑,高低错落,灵活布局。古城居民非常重视房屋装饰,门楼、照壁、门窗,瓦当、悬鱼、泥狮等,无不造型精美,古朴清幽。不难看出,丽江古城传统建筑融汇了纳西、汉、白、藏等多民族建筑要素,是丽江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

  丽江古城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闲适的生活节奏和清雅的人文氛围。这里的人们普遍追求怡情悦性的生活情调,喜好诗琴书画,养花赏花,城中处处可闻古乐声,繁而有序,意境悠远。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浓郁鲜活的市井气息,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活画卷,使古城极具亲和力,堪称诗意栖居的乐土。

  赓续文脉 活态传承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古城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凝结,是地理生态环境、民众生产生活、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赓续着城市的文脉,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1997年,丽江古城成为我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随着东巴古籍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成为我国拥有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城市。保护好丽江古城,意味着形象、品牌,意味着资源、效益,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古城镇文化遗产的保护正从有形遗产的“冻结式”点状保护,延展至无形遗产的活态性、整体性保护。丽江古城顺应这一趋势,从早期偏重历史建筑、街巷肌理、文物等有形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到对东巴文化、民风民俗、集体记忆、邻里关系等无形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在古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面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影响,丽江古城正试图探索一种文化振兴模式,保护好古城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生命力,让世界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在保护管理中,古城对新老居民不断加强丽江历史、民族文化、道德信仰等方面的宣传,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始终注重处理好文化保护弘扬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形成更有魅力的活态民族文化。同时,丽江古城注重以现代科技运用为支撑,不断增强和提升科技化水平,“智慧古城”建设迈出新步伐,不断将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到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

  总体来说,底蕴深厚、兼收并蓄,构成了丽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丽江古城以其鲜活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人文氛围,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典范。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