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物院:弘扬中华文化 讲好团结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包苏那嘎 文/图 发布日期:2022-01-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四大美女屏画·王昭君 民国时期

  “单于和亲”瓦当 汉代

  昭君和亲铜像

  昭君博物院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土默特平原大黑河畔。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互鉴融通。

  昭君博物院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市王昭君墓文物保管所,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总占地面积为45.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5万平方米。2009年,昭君博物院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201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如今,昭君博物院经过多次扩建提升,以更丰富的馆藏、多元的方式向人们讲述内蒙古文物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已成为当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坐标。

  以和为贵 一座多民族文化汇聚的“文化会客厅”

  昭君博物院是以“昭君出塞 胡汉和亲”为主题,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性博物院,致力于全方位展现昭君出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博物院由王昭君墓遗址、展馆、和亲广场、馆前广场、文物景观等组成,新汉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

  从博物院南门步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巨型汉白玉董必武题诗碑、王昭君石雕像、青冢牌坊、和亲铜像、墓表等文物景观。王昭君墓神道两侧矗立着12对24只石像生,栩栩如生。沿着中轴线,东西两侧不同风格的附属建筑群,向人们讲述着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

  位于昭君博物院中轴线南端的匈奴历史博物馆于2017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内设昭君主题和匈奴主题两大展厅,展出了2000余件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使用过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复原王昭君墓遗址、昭君出塞场景的雕塑和遗址模型。该馆建筑造型以“和”为构思出发点,设计风格吸取汉代建筑精髓,采用覆土建筑形式,建筑整体如同金字塔,园区绿地景观和城市广场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匈奴历史博物馆内设有“朔漠争芳——昭君出塞陈列”“大漠雄鹰——匈奴历史文化”两个基本陈列和“昭君文化艺术”“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等专题展览,生动展现昭君出塞在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关市贸易、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位于中轴线西侧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和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馆,内设“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

  昭君出塞,是昔日呼和浩特地区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和互鉴的历史印记,今天仍被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昭君博物院植根于厚重的文化沃土,厚垒于草原遗珍,着力打造为昭君文化、和亲文化、匈奴文化以及草原丝路文化高地。

  以物证史 讲述昭君和亲的民族团结故事

  昭君博物院文物藏品中,传世文物以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昭君题材书画、月份牌年画尤为突出,各类藏品均已成系列,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这一系列众多精美文物和重要遗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代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为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承载着辉煌灿烂文化的王昭君墓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大型墓葬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遗址的周边地带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大量的文化古迹、长城遗存,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王昭君墓位于昭君博物院中心区,又名“青冢”,高约33米,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墓葬形制为覆斗式,墓体上有亭,墓体周围存放历代道台、巡抚、将军、都统等名人所立石碑8通。1963年,董必武到内蒙古考察工作时,题诗《谒昭君墓》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题诗从历史的高度,赞美了王昭君为民族团结作出的重要贡献。如今,青冢之前,屹立着董必武所题诗碑。王昭君墓遗址已成为民族友好的实物见证,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昭君博物院展出文物涵盖了青铜器、陶瓷器、金器、书画等多个品类。这些文物展品造型精美、功能多样、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展现汉代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历史佳话,彰显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

  正如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博物院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倾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

  以史育人 让昭君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昭君博物院立足于丰富的馆藏文物、厚重的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展陈方式,积极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国家社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昭君博物院亦为学校、家庭教育提供全面、优质的博物馆文化服务。博物院围绕文物藏品、陈列展览,开展手工创作、小小讲解员、知识竞赛、博物馆之友等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场所,也形成了昭博系列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品牌。

  在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昭君博物院逐渐建立起专业的教育团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博物院成为学校“第二课堂”。“昭君文化大讲堂”“博文讲坛”“昭博讲座”等主题讲座,注重文化品味与人文情怀,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昭君文化大讲堂”是博物院常设公益讲坛,采用专家专题性讲座、观众互动性讨论、读书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广大观众提供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历史文学爱好者。

  此外,昭君博物院通过馆校共建方式,积极推进当地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博物院持续开展“流动中的博物馆”活动,将展览送进学校、社区、企业等,让昭君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致力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昭君博物院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新兴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如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数字博物馆”“数字文物”系列栏目,开展“昭君文化课堂”“专家来直播”等线上活动,使更多人感受新媒体时代的文博气象,积极承担面向社会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使命。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