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上海的额尔齐斯河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珊 孔贝贝 罗晗绮 发布日期:2022-03-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1年11月,哈萨克族民间大师音乐会排练期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右)与拜力汗妻子帕力达(左)即兴对跳黑走马舞。崔涛摄

  2021年10月,张珊(左)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恰库尔图镇采录哈萨克族民歌。张珊供图

  2020年10月,张珊与拜力汗在上海“天地世界音乐节”活动中介绍哈萨克族音乐。 张珊供图

  2021年11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哈萨克族民间大师音乐会演出场景。崔涛摄

  2021年11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哈萨克族民间大师音乐会演出场景。崔涛摄

  2021年7月,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地貌。张珊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珊自2015年起开始研究草原音乐文化,以哈萨克族音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017年至2022年间,他多次前往新疆,向拜力汗·哈力阿克拜尔、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热哈提·赛提汗等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家学习斯布孜额、冬不拉、库布孜、口弦等乐器演奏,并学习哈萨克族民歌演唱。张珊对现存的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生态进行活态的记录和研究,考察其音乐传统的现存状况与演变,他还收获了情谊,感受到上海与新疆的缘分,以及传统和当代的和谐交融。

  ■ 我的田野笔记:

  以传统方式进入哈萨克族音乐世界

  自大学本科在塔石音乐档案项目中做斯布孜额音乐档案开始,我已经和哈萨克族音乐结缘8年。

  2017年2月,我第一次到达新疆阿勒泰地区最东边的青河县。这是一个边陲小镇,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家。而我此行的目的,正是采访冬不拉、库布孜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

  那时平均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多地发生雪灾,部分路段的积雪有齐腰深。我和哈萨克语翻译卡哈尔几乎是一点点“游”到沙依拉西的乐器店。

  听到有人进店,满身木屑的沙依拉西从后厅的工作间出来,拍拍手,介绍前厅陈列的冬不拉:“这些冬不拉音色好得很!”沙依拉西向我们讲述一首首曲目背后的故事。他告诉我们,每一首哈萨克族曲目都伴随一个故事,内容涉及神话故事、日常生活、教育训诫、自然美景等。乐师开始演奏前,会以故事的主要内容作为开场白,这是民间乐曲演奏的重要环节。

  访谈中,我录制了两首冬不拉曲,其中一首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以至于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单曲循环播放这首曲子,在冬不拉上一点点摸索。也正是在这一年中,我完成了冬不拉的入门学习,艰难地啃下了这首曲子。后来,我了解到,很多哈萨克族乐师小时候都是通过聆听广播录音的方式学习冬不拉的,我误打误撞以一种传统的方式进入哈萨克族的音乐世界。

  直到2019年听到沙依拉西的冬不拉专辑之后,我才终于知道那首曲子叫《白色的波浪》,是沙依拉西的成名曲,而另外一首叫《额尔齐斯河的波浪》。

  再次踏上新疆的土地,是2019年的夏天。我在田野调查对象、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青年音乐家米兰别克家中继续学习冬不拉和口弦的演奏,米兰别克用PVC管为我制作了人生中第一支斯布孜额。斯布孜额是哈萨克族的一件平口斜吹边棱管乐器,其最典型的音乐形态是演奏时以喉音作为固定低音伴随管音始终,形成独特的双声音乐效果。传统的斯布孜额使用芦苇、木头等材料制作,随着材料的革新,黄铜、PVC 也成为常用的制作材料。

  上完最后一节冬不拉课程后,米兰别克准备的“结课惊喜”让我有些猝不及防。“我和拜力汗老师联系好了,明天你就可以去向他学习了。”拜力汗是哈萨克族公认的斯布孜额大师,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他居住在乌鲁木齐南山,是家族中斯布孜额第七代传人,上世纪70年代曾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过多首斯布孜额乐曲。

  “那我怎么过去?”

  “来!”米兰别克把我领到朝南的客厅窗户前,指着远处地平线上的一处凸起说,“看到那座山了吗?翻过那座山,就是拜力汗老师家了。”

  自诩为“老田野”的我,彼时张大了嘴巴。在游牧民族的心中,方位就是以山来确定的,看见山才不会迷路。在经过一系列反复查实以及大巴车、顺风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转换后,我终于在日暮时分抵达乌鲁木齐市西南乌鲁木齐县灯草沟村六队的拜力汗家中。

  我介绍了学习哈萨克族音乐的过程和进展,并演奏了所学的冬不拉曲、演唱了哈萨克语歌曲《燕子》后,拜力汗才逐渐相信我前来学习的决心和诚意。拿起身后的皮质圆筒包,从里面抽出一支斯布孜额,拜力汗悠悠地吹起《额尔齐斯河的波浪》。在录音中听了无数次,此刻终于能身临其境静默聆听,我和拜力汗的师徒缘分由此开始。

  如何将乐器吹响、如何发出喉音、如何使喉音与管音结合在一起等技术性问题,拜力汗并没有步骤化、体系化的教学方式,这让从小接受钢琴教育的我感到十分迷茫。虽然已经听很多人说过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吹响,但真正听拜力汗说“有的人半年才能吹响,如果想吹完整的曲子差不多要一年”时,我还是大为吃惊。但是,在老师的认真教学下,两周的苦练后,我就可以完整演奏两首曲子。拜力汗对我的进步非常满意:“你和这件乐器还是有缘分的。” 

  自2021年3月起,因为参与导师萧梅教授与纪录片导演刘湘晨的合作项目,我开始常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恰库尔图镇民间艺人热哈提·赛提汗家,前前后后有七八个月的时间。学习哈萨克族民歌和铁尔麦(哈萨克族曲艺的典型代表)的同时,以长时间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研究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热哈提的妻子卡孜曼·借特甫斯曾经是一位阿肯(歌手),也在地区各项比赛中获得过很多荣誉。热哈提和妻子刚刚结婚的时候,一直到处租房子住。后来有两个县分别对他们发出邀请,让他们代表县里参加铁尔麦和阿肯的比赛,如果得到好名次就可以有一笔奖金或是一块可以建房的地。热哈提选择了后者,比赛过后,一家人就在恰库尔图镇安置下来。热哈提的大女儿热依扎学习了很多父亲演唱的民歌,并每天运营宣传家庭音乐活动和其他音乐内容的公众号。两个儿子也经常参与到家庭音乐会之中,其乐融融。

  在阿勒泰草原的日子里,我发现哈萨克族人喜欢找著名歌手定制专门的歌曲。原因各种各样:为了缅怀亲人的去世、为了家里盖的新房子、为了对家乡所产生的新感悟……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可以用音乐来记录。很多人写不出优美押韵的歌词并谱曲演唱,便委托热哈提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歌录制。这些饱含个人情感和体悟的歌曲之后就在微信群及公众号广泛传播。哈萨克族人有强烈的版权意识,严格来说,演唱一首民歌前,首先要对民歌的词作者、曲作者和首唱者进行介绍。如果有人想对民歌加以改编或重新填词,一定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

  在新疆做哈萨克族音乐田野工作的几年间,我发现哈萨克族人大多数都能拿起冬不拉弹两下,几乎人人都能唱两句。尽管演唱水平可能不如民间公认的歌手那么优秀,但很少有人唱歌跑调。这着实让我非常吃惊,我们现在听到的哈萨克族音乐,依然是一种在民间有着勃勃生机的传统。 

  ——摘编自张珊《自然、历史与情感——哈萨克乐器斯布孜额的声音民族志》

  ■ 来自阿勒泰的音乐盛宴

  2021年11月5日晚,当一首《黑走马》在观众的欢呼和尖叫声中戛然而止,这场由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举办的“额尔齐斯河的波浪——哈萨克族民间大师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落下帷幕。

  带着由自然、情感、历史、人生等多个主题构成的十几首哈萨克族传统曲目,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的6位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家携手上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弹拨乐团,带领听众探索阿勒泰草原丰厚的民间音乐传统,领略蕴藏在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额、口弦等乐器中的游牧文化,用音乐诉说哈萨克族世世代代与自然相处之道、充满哲理的生活智慧、深沉厚重的民族历史以及亘古不变的审美与情感。

  作为音乐会的学术统筹,张珊对曲目做了全盘设计。这些曲目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基于他多年研究下对哈萨克族音乐深刻认知后作出的选择。观众看到他在台上演绎哈萨克族乐器时的娴熟,甚至误以为他就是哈萨克族人。

  对于拜力汗而言,上海观众已不是“新面孔”,在2020年10月的“天地世界音乐节”上,他就与蒙古族、维吾尔族的诸多音乐人一起,为上海观众献上一场音乐盛宴。

  演出当天,拜力汗带着他的斯布孜额,沙依拉西带着他的冬布拉上台。坐定后,拜力汗开始吹奏《额尔齐斯河的波浪》。

  额尔齐斯河发源之处,也是哈萨克族音乐响起的地方。这条源于阿尔泰山西南坡的河流是我国唯一一条向北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其众多支流共同哺育了新疆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从古至今,哈萨克族民间乐师用他们手中的乐器使这条河的故事回荡在历史的时空。

  拜力汗微眯眼眸,颤动着嘴唇吹奏斯布孜额。喉音先起,管音随后而至,声音轻薄干净,如同风吹响河边的青草。随后,拜力汗的老搭档沙依拉西用冬布拉再次演奏这首曲子,接着,沙依拉西又和张珊一同演奏了他的成名曲《白色的波浪》。

  《白色的波浪》是沙依拉西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乌伦古湖坐船环湖时所创作。据他介绍,看着湖里的波浪起起伏伏,他感到心态变得非常平静,自己的一生如同波浪般有高潮有低谷,但最重要的是在这起伏之中,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演奏中,沙依拉西与张珊两人弹奏着冬不拉,不断互视,在音乐高潮处总会有默契的渐强滑音,手中的冬不拉即是彼此相通的语言。

  加那尔别克·阿黑哈提,“石人乐队”的乐手,新一代哈萨克族乐器演奏家。只见他左脚在前,右脚靠后,将库布孜的尾部放置于大腿之间,弹奏起他自己创作的《狼》。库布孜固有的拉弦技法贴切地拟态了狼群的各种叫声:独嚎、厉吠或是厮杀,加上加那尔别克运用人声来和这群戈壁上的狼对话,使听众仿佛看到骁勇善战的哈萨克族人与狼搏斗的场面。现场的一位小观众似乎听懂了,跟着琴声模仿狼的呼喊。

  “我们的阿吾勒(若干牧户组成的游牧群,后引申为“村庄”)在田野远处,

  我早点出门是否能到你的家乡,

  亲爱的金麦子,我想念你的声音,

  如果允许我轻吻你的玉颈,

  我愿围绕在你周围不离去,

  亲爱的金麦子,我想念你的声音。

  门前长满了松树,

  忆起伊人的眼眸,

  每当思念金麦子,

  我用思念的心唱起金麦子这首歌……”

  这首《金色的麦田》描绘的是哈萨克族人对心上人的思念,热哈提与妻子卡孜曼在演唱中不时望向彼此,弹奏冬布拉的手指上,象征着爱情的戒指随着弹琴的动作上下晃动。

  “天昏地暗尘飞扬(哎)背井离乡,

  泪眼回望我家乡,金色的阿勒泰!

  啊,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当阿勒泰地区民间歌手、铁尔麦师(铁尔麦演唱艺人)加孜拉·沙河提别克头戴“波尔克”帽、身着鲜艳的红色长裙、抱着冬不拉微笑出场时,观众席里传来一片赞叹声。两根黑黝黝的大辫子随着她的歌声微微摆动,如马奶般醇厚的歌声诉说的是哈萨克族人背井离乡的故事。当她弹唱完经典民歌《阿勒泰》后,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种赞叹并不仅仅因为加孜拉宽厚动人的歌声,更在于她身上始终存在的自信——一种生机勃勃又从容不迫的美。

  音乐会的尾声,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弹拨乐团“金豆豆组合”和哈萨克族音乐家共同演绎《都达尔》《玛利亚》《燕子》以及《黑走马》。这些音乐均是流传很广的哈萨克族民歌,大多数观众熟悉音乐旋律,默契地哼着曲调、打着拍子。“金豆豆组合”身着黑色衬衫,组合中的声部按照大阮、中阮、小阮、柳琴依次分开,与穿戴绚丽民族服饰的哈萨克族音乐家们分坐舞台两侧,层次丰富的弹拨乐与冬不拉、库布孜联袂演绎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当《黑走马》旋律响起时,所有的演员走上舞台,围着圈跳起了舞。之后,不断有人上台,既有哈萨克族观众,也有上海观众。音乐让时空转移,音乐厅变成了无拘无束的草原。

  “我们可以看到这音乐厅圆圆的舞台,以及围绕舞台圆圆的座位,特别像哈萨克族的毡房。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舞台,就是希望尽量把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传统——在草原上音乐聚会的场景呈现给大家。”音乐会学术主持徐欣说。

  演出前,在排练的地点——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淮海路展厅,负责人拿出珍藏的哈萨克族乐器让音乐家们辨别。沙依拉西一眼看出馆藏的冬布拉和他师父曾经使用的一模一样,原来它们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上海民族乐器厂制作的;而拜力汗则分辨出馆藏的一支斯布孜额,其制作材料正是他家所在的乌鲁木齐南山的白松——古老的丝绸之路绵延不绝,它是由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

  音乐会连接的是阿勒泰到上海的音乐之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家、音乐人类学研究者以及参与活动的观众,在音乐的交互中理解彼此。音乐会后,一位小朋友跑上台告诉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家们,他也想学习冬布拉。

  ■ 将研究应用于实践回馈社会

  今年2月,在从乌鲁木齐去往北疆的大巴车上,身背冬不拉的张珊被前座的当地人认出:“你是不是去年在上海演出了?你是不是要去青河县找沙依拉西老师?”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对方从手机里翻出去年的演出视频,并一再叮嘱:“你到青河一定要与我联系,到我家做客。”无独有偶,当张珊在青河县达巴特村拜访当地的民间艺人时,这位老艺人说:“我认识你,已经认识好久了。”张珊说,音乐在当地人生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关注与哈萨克族音乐相关的事件。每天不仅自己唱,也听别人唱。”

  在田野调查中,拜力汗、沙依拉西、热哈提将张珊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在新疆有了好多个家和更多情感上的联系。他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一直帮他提供讯息,积极联络诸多民间艺人。还有很多同辈朋友在乐器学习、历史讲解和语言翻译等方面给予张珊巨大的帮助。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5月从富蕴县热哈提家做田野调查回到上海参加博士入学考试的前夕,巨大的考学压力令他一时无所适从,并最终在临考前一天的晚上拨通了热哈提的电话。热哈提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不间断地唱起民歌,电话线的这头,张珊一边哭一边跟唱。半小时后,张珊的焦虑被消解。“是哈萨克族音乐帮助我渡过了难关。”

  张珊努力将自己的研究积极应用于实践,回馈哈萨克族同胞,回馈社会。他在上海的社区公益音乐会中演出哈萨克族音乐,并通过网络为湖北神农架地区的3000多名学生开展哈萨克族音乐讲座。2021年底,上海音乐学院“音才助飞”计划遴选出艺术实践、创作科研、创新创业等19个项目,张珊申报的“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的演奏实践与当代启示”被纳入其中。他坦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该项目暂时无法实施。未来,他愿意为有兴趣学习哈萨克族音乐的孩子们提供帮助。

  在张珊看来,哈萨克族音乐教化的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以音乐塑造宠辱不惊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品格,这正是哈萨克族音乐的生命力。” 张珊说,这也是他研究哈萨克族音乐的力量之源,“无论如何,对哈萨克族音乐的研究和关注将一直持续在我的生命之中。”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