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大地情怀——报告文学《农民院士》读后
来源:云南日报 任建红 发布日期:2022-04-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报告文学《农民院士》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作为首部展示“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报告文学作品,全书以翔实的见闻、细腻的笔触书写了这位科技工作者利用科技武器带领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该书作者李春雷老师先后三次深入澜沧,与院士面对面、与农民面对面、与澜沧的山水土地面对面,将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感写入作品之中,通过文字带领读者领略一位俯下身子做研究、卷起裤脚下田地、撸起袖子挥锄头、抱起洋芋做直播的“农民院士”形象。

  我读《农民院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阅读感受。其一,作品从普通群众的视角反映民族地区农村的变化。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深入不深入、扎实不扎实、见不见效,农民最有发言权。《农民院士》从几位极具代表性的贫困农户视角展开,诉说农民的贫困和生活的不易。酒井乡的马正发起早贪黑、不舍昼夜,尽管如此,这位勤劳朴实的农民一年到头还是没有多少收获,口袋里光光,粮仓里光光。蒿枝坝的刘里保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这在当地是天大的喜事好事,要知道澜沧拉祜族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5.8年。但刘里保为学费发愁,吃不下,睡不着。中国大地上的所有父母都有相同的想法,自己再辛苦也要供孩子读书。张六金的小儿子手上长出来一个小血管瘤,需要到昆明的大医院做手术,昂贵的手术费让年轻的两口子寒冷之夜在医院门口相拥而泣。

  他们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朴实、勤劳,遇事自己扛,有苦自己咽,但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和奋斗动力。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的农民视角颇具说服力。李春雷的文字描述将人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展现,向读者展示了脱贫攻坚任务之重、工作之难的情境。

  贫困原因综合起来就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技致贫等,有的缺劳动力,有的缺技术,有的缺资金。但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党和国家会为他们派出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领头雁,朱有勇院士及团队就是其中之一。朱有勇院士及团队带领拉祜族群众家家户户种起了冬季马铃薯,之后又搞起了林下三七,这些致富手段让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他们看了病、修了路、盖了房、脱了贫、致了富,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了大转变,他们的生活面貌从此改变了。

  其次,《农民院士》从早年的知青生活入手展示院士的农民情结。朱有勇出身农村,高中毕业后就去狗街当知青。读书时,是班里认真学习的学生;当知青,也努力干活不拖拉。由于表现出色,他当上了生产队长,带领村民们搞农业生产。当然,这个过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学生娃,要想得到村民的认可,这是需要做出让人服气的成绩的。朱有勇做到了。年仅20岁的他就成了狗街的生产队长。党性很强的他除了开会时宣传党的政策外,还积极想方设法搞活生产,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的低效方式。他想到了计件包干,哪个小组先干完活,哪个小组就可以回家。这个方法彻底调动了生产队的积极性,原来“一个人干,两个人看,三个人找麻烦”的情形不见了。

  除此之外,朱有勇还思考赚钱门路,壮大集体经济。书中主要记录了朱有勇提议生产队买马车拉碎石赚钱、用木棉树枝干做饭甑子。通过朴实的文字记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门路让大伙的日子不再那么紧巴了,年底家家户户都分到了钱,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狗街苗寨的火塘常年不熄,晚上朱有勇还会深入村民家里聊天,联络感情,大家一起喝自酿的包谷酒,一起看火塘里火苗的舞动,一起围着火塘跳舞。

  这样的农村生活经历,让朱有勇的农民情结更加深厚。所以,无论是之后在云南农业大学学习,还是毕业后的留校任教和后来的出国留学,他心里一直都惦记着解决农民的种地问题,解决收成低的问题。透过作者的深度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那段知青岁月对朱院士的影响,正是那段经历让他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农民院士》还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院士对农村未来的思考。目前,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下一步还需要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事实上,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朱有勇院士也始终在思考,在谋划。书中对此也专辟章节进行了书写。朱有勇想让拉祜族兄弟能够持续致富,他们现在不为吃饭穿衣发愁了,现在要想办法让澜沧持续发展。他在开设冬季马铃薯培训班、三七培训班的同时,也开始筹划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此才有了院士“触网”、直播卖洋芋以及朱有勇决定将三七种植标准技术收益无偿让给群众等等。他筹建旨在培养澜沧当地青年的高等职业学院,为新时代发展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前期所设置的三个专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农学、中药学、畜牧兽医学。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澜沧在农业发展方面、中药材种植、科学养殖方面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他建设三七酒厂,为澜沧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他培育冬季蔬菜种植产业,为种植户提供更广阔的收入来源。现在,澜沧的三七酒已经走向市场,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澜沧的蔬菜已经走向全国,端上了人们的餐桌。这些富民产业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院士的远见和对澜沧的乡村振兴规划。在他的努力下,澜沧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

  《农民院士》以平实的话语传递出院士的初心和使命。朱有勇在云南农业大学大四那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毕业后,这位品学兼优的“学霸”留校任教。其实,无论是知青年代还是之后的求学、留学、教学等阶段,他始终以一名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三年时间,受到了国外高校同行的认可。由于国内需要,他毅然决定提早结题,早日回国。尽管外方苦苦挽留,但他态度坚定,“我要回到我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有12亿人的吃饭问题,更需要我回去加入研究”。这些朴实坚定的话语,彰显了一位科技工作者、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不留恋国外的丰厚条件,坚定决心要把所学运用到国家的农业建设之中。

  被组织任命为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他写信给领导,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示自己的一心向“农”之意。他说:“当校长,占用了很多科研时间。实际上,我十分之一时间在做校长,十分之九时间在实验室。”朱有勇心不在官,而在农。他想多做一些试验,得出研究结论,找到稻瘟病的机理,找到作物的控病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中国工程院召开会议,讨论澜沧县的扶贫问题。在场的院士反应热烈,纷纷表态。考虑到自己相对年轻和本身就是云南人的实际,他举起手说:“我来干!”简简单单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知道,院士那年也已经快60岁了,从昆明到澜沧再到蒿枝坝这单程几百公里的山路,年轻人都吃不消,更别说他这个岁数了。所以,朱有勇每次下去都会待上半个多月,把事情安排妥当,把工作交代清楚才返回昆明处理其他工作。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该书没有夸张的描述,没有煽情的文字,有的只是拉祜族群众贫困时的无助、脱贫时的感恩、过上好日子的幸福和跟党走的坚定意志,有的只是对院士及其团队的挽留、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全书通过这些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位科技工作者的农民情结,他的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着我们广大党员同志立足岗位,坚守初心,践行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为祖国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