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在壮乡越“活”越精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宾阳 发布日期:2022-04-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已成为业界关注热点。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利用的更加重视,古籍越来越多地为大众所了解。

  “让古籍‘活’起来,传承文化薪火,讲好中国故事。”广西图书馆馆长、广西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秦小燕表示,古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典藏在八桂大地的古籍珍本随着保护利用的推进,越“活”越精彩。

  “活”在当下,古籍有了现代化的“家”

  “桂林图书馆建于1909年,创馆之初,馆里就有古籍专柜。但早期古籍书库并无太多的硬件设施,只是配备了木制书柜。”桂林图书馆馆长钟琼介绍,上世纪90年代,馆里的古籍书库配置了抽湿机、空调、可视监控等设备。2014年,国家标准《图书古籍书库基本要求》开始实施。桂林图书馆按照国家标准打造全新的古籍书库,配置恒温恒湿系统、新风系统、气体消防、无紫外线照明等,古籍保护条件明显改善。

  2018年年底,广西图书馆全新建设的广西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大楼启用。新大楼设有两个独立的古籍书库,近2000平方米。书库全部采用智能型密集书架,配置了控温控湿、防火防盗防紫外线等系列自动化系统。

  在升级存藏环境的同时,2011年,按照国家部署,广西启动古籍普查工作。至2013年,全区基本完成了馆藏古籍题名、著者、著作方式、版本、册数等方面的普查任务。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出版,相关数据录入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至2021年,广西有4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成立了4个自治区级古籍修复中心。全区有84部古籍入选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定广西珍贵古籍372部,初步建立了古籍分级分类保护和科学修复体系。

  “虽然手工修补无法被完全替代,但新技术的应用让古籍修复更安全、便捷。”广西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介绍,现在馆里的古籍修复中心标配特制装裱桌、裱画墙、压书机、纸浆补书机、酸碱度测试仪、纸张纤维分析仪、测厚仪、拉力计等现代化设备,古籍修复条件今非昔比。

  “十三五”期间,广西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共修复各类馆藏古籍文献、民族文献约2万叶。至2021年年底,共修复各类馆藏古籍文献、民族文献23261叶,有效保护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活”出个性,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形成“广西经验”

  发现古籍并展开有效的保护利用,是古籍保护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方面,广西古籍保护人员做出了创新探索。

  “有一位传承人叫李金政,他祖上留下来的清代的抄写本有300多页。”2007年10月,媒体报道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发现了一本“天书”,名字叫《塘仸》。听到消息后,文化学者、现任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简称“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韦如柱带队及时赶往板池屯,发现《塘仸》是一部关于南部壮语南方方言的经书,它跟当地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侬洞节、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天琴艺术有很大的关联,文献价值很高。“当时,传承人表示支持古籍保护,但不愿把书给我们,理由是教徒弟需要用书,还怕别人说他贪钱卖祖宗,传承人的意见很朴实。”韦如柱说。

  对于传承人的说法,古籍保护人员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处理方式:把书借出来3天,请专业的人员抄写复制,再与传承人交换。当古籍保护人员第三次登门的时候,看着纸张相仿、抄写工整的复制本,传承人感动了,最终同意将原本交换给古籍保护人员。

  古籍用复制件交换原件的做法,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古籍收不上来、抢救进展不顺畅的问题。2009年至2012年,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一户村民家里有400多个本道公书,全部接受复印件交换原件,让这批古籍得到及时的保护。近年来,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古籍交换保护在广西各族群众当中深入人心。从抄写到复印机复制,再到数字化,古籍用复制件交换原件走过了3个阶段,再生性版本仿真性越来越高。

  “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每年的抢救量都在1000部以上。2021年,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再生古籍2700部。”韦如柱介绍,成立至今,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中心抢救搜集的各民族古籍已达1.5万册(件),翻译整理出版各少数民族古籍900多种共计9000多万字。其中,有2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壮、瑶、苗、侗等民族的代表性经典古籍走向全国。该中心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广西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

  “活”得精彩,系列活动走向大众

  2022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广西图书馆依托馆藏古籍资源,推出“走读广西”八桂壮族歌谣文献展,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参观。

  “我们常态化开展古籍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展览、讲座、现场体验等形式普及古籍保护知识。”秦小燕表示,这些活动注重普及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其中,每年6月的古籍修复、传拓、线装书制作等互动体验,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日”品牌活动。一年一度的古籍保护进校园、古籍晒书活动,“芸帙叶香”“册府千华”等系列展览受到社会关注。2021年开始,广西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创了研学活动,通过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化、系列化的修复知识培训和体验交流,让更多读者走近古籍修复,了解古籍保护。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广西图书馆开展与古籍保护相关的展览、体验、宣传推广活动20余场,参与读者逾3万人次。

  古籍保护主要有3个方面,包括修复处理古籍并改进存藏环境的“原生性保护”,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的“再生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承性保护”。影印出版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种形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献图书出版分社副社长马艳超表示,2022年,该社文献类图书的出版坚持珍稀文献的基本定位,在保障珍稀文献类影印选题正常出版的同时,出版一些由古籍类选题延伸出来的社科类选题、古籍研究工具书类选题。全年计划推出古籍文献类图书60余种,包括文献影印类图书、古籍点校整理类图书和延伸出来的社科学术类图书。

  “《意见》为今后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古籍工作者提振了精气神。”秦小燕表示,下一步,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将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上,聚焦古籍保护领域,凝聚全区图书馆力量,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