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丨政策解读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须爱 发布日期:2022-06-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制定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任务实质上就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着力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而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就必须首先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也是在我国各族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深刻认识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从而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抵制错误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当前开展这项工作,须结合《纲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做好衔接和落实。

  第一,分学段落实教育内容。《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为小学低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等各学段设计了目标一致、分层递进的教育内容,其中各学段的教育内容中均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容。比如,在小学阶段强调让学生牢记自己是中国人,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在中学阶段,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各民族共同建设、保卫祖国的史实,以及各民族自古以来政治上追求团结统一,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互相依存、情感上互相亲近的发展历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强调要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只有立足本学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精心细化教育内容,扎实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才能确保本学段教育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并实现与前后学段的有机衔接。

  第二,多途径协同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多途径协同,这样才能保证成效。一是要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思政课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发挥主体作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政治课,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等),均须把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二是要将其融入科学文化课程。在校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求知欲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在科学文化课程学习中融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的语文,初中、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高等教育阶段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和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均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也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关于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三是要将其融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课程学习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在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把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纳入其中,并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营造浓郁育人氛围、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功能。各级各类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在校园、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展示能够体现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相关内容。

  第三,积极挖掘运用教育素材。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基本史实、必要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使用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人物故事等素材作为支撑,提高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中,论述中华民族的“四个共同”时提及的诸多史实、事例和英雄人物,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素材,特别值得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充分地挖掘和运用。同时,国家统编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历史课教材、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教材等,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这方面的素材,可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和运用。事实上,能够彰显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尤其是能够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四个共同”的具体史实、事例很多,在我国已有的诸多学科、专业知识之中均有包含,比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语言学、哲学、宗教学、农学、建筑学、中医药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只是它们目前大多数是分散存在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实际进行挖掘和使用。此外,一些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影视作品、慕课、微视频中,也包含大量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四个共同”的内容,可作为课程的有益补充。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