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围合院 雕饰生活
来源: 贺鑫 发布日期:2022-06-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作为边境关驿的文化符号,玉门关常见诸于文人墨客的笔端。在它所指代的西北边塞,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横贯东西,归客和游子交织如梭,多样的民族习俗物化为多样的民居形式,共同展现了西北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情画卷。其中,以合院为代表的民居形式,构成了西北民居的重要篇章。

合院式民居。贺鑫供图

  丝路通衢,文化汇融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甘肃、宁夏等地,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的相继发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居住形式。

  自周朝伊始,古戎、羌、北狄等民族频繁进退于这方舞台,因此彼时以游牧而居为主。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随畜逐水草往来。”牧民们偏好毡帐类住房,又称“穹庐”“穹闾”,多为牛毛或织布帐篷,方便拆卸与迁徙。

  汉唐以降,西北关驿商贸繁荣,人气日增,彼此间的交流往来也愈加频繁。在此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的住房样式也从毡帐类帐篷发展为土围平房等各式定居类住宅。

  至元明时期,西北地区民居建筑通过吸收借鉴中原文化,形成了与汉族颇为相似的民居形态——土坯或砖砌合院式平房,并延续至今。

  土坯围院,外犷内秀

  在西北地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下,回族同胞喜欢选取风景秀丽、宜农宜商的基址建房。居住单元背阴朝阳,呈现为严整的合院式庄廓形态。院内堂屋居中坐北,一般长3.6丈,进深(宽)1.2丈,平面形式以“虎抱式”为主,中间一跨凹进1米左右,深门浅窗,习称“燕儿窝”。火塘通常镶嵌在进门两侧,后房多做厨房兼客厅。堂屋左右两侧设置耳房,作为家人卧室,或存放物品使用,即所谓的“钥匙头”式布局。回族素有“以西为贵”的习俗,民居大门禁忌向西开设,长辈也多居西屋。正房、耳房加上围墙组合成的合院天井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又称“院窝”,多数是独门独院,也有一进两院或三院的院落,前院用于生活起居,后院为果园储藏之所,井然有序。

  作为传统汉族民居本同末异的形式流变,合院式住宅在“三合院”或 “四合院”等形式基础上,衍生出北侧单设正房的“一条龙”形式和L形布局的“单伸手”形式,这样更加适应西北的风土环境。土坯或砖砌的合院住宅外墙严密少窗,粗犷质朴,用以阻挡西北高原的风沙侵袭,合院内部则常设花圃,种植牡丹、百合等花卉植物,使庭院绿荫盖地,清净秀丽。

  彩绘雕饰,禳灾祈福

  中华民族传统的彩绘装饰技艺源远流长,早在《夏书·五子之歌》中就有“峻宇雕墙”一词,形容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周《考工记》中记载,“设色之工”即“画、缋、钟、筐、巾荒”五个工种,都与练染工艺有关,而后宋代的《营造法式》记载这一技艺几近成熟。在西北地区多民族杂居的漫漫时光中,合院式民居充分吸收了大量汉族、藏族彩绘的传统技艺,并在敷彩、技法、题材等方面形成匠心独运的装饰体系。

  合院式民居倾向于以绿色及白色作为居所内外色彩的选择,并且在山墙、影壁、屋脊、门楣等处用长弧条、圆形或长方形的几何、植物花纹作为雕饰,恬静而富有民族特色。

  西北民居建筑的雕饰技法多样,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浮雕等各有所长。甘肃临夏地区有“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彩绘”之说,构成民居装饰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宁夏固原地区的砖雕作为民间传统艺术,在刻法上吸收了中国画中的“皴”法技巧,在刻制上以精巧细腻见长,颇具地方文化特色。雕刻内容不仅有祛灾祈福、求吉避凶寓意的牡丹、莲花等植物类图案,也常以汉族传统的几何纹、卷草纹、祥云纹等作为装饰图纹,寄情于景,表达了回族同胞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寄托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合院式民居的厅堂、大门、照壁等处,砖雕、木雕、石雕等精美雕饰集中华传统装饰技艺与西北历史文化于一体,闪耀着多民族融汇共进的智慧光芒。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20VMZ008)研究成果。】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