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农民收入增幅“十三连冠”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中国民族报 周宏芸 朱显岳 刘克勤 发布日期:2022-06-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丽水市是浙江省少数民族聚集地,设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这里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战场之一。近20年来,丽水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增收路径,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3年位居浙江省第一,在“打造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山区样板”“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丽水农民收入现状与主要特征

  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实现浙江省“十三连冠”。近年来,丽水市高举“丽水之干”奋斗旗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丽水市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590元,2021年跃升到26386元,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5年超过浙江省平均速度,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3年居全省首位。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零就业家庭“四个清零”。

  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农民不仅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外出务工,盘活资源、创新就业。在丽水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572元增加到2020年的12236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08%增加到2020年的51.77%。其次是转移性收入,随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医疗、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转移性收入20年间提高了16.52 倍。第三是财产收入,农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带动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最后是经营收入,丽水农产品增值空间不断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家庭经营净收入随之增加。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从2010年开始,丽水城乡收入比持续下降。从2014年开始,丽水城乡收入比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至2020年,丽水市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1.87%,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59%,农民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28%。

  主要经验

  理念赋能,加强顶层设计。丽水市委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山”理念,坚持“不折腾”“不翻烧饼”等发展思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干生态活,将生态绿色发展战略贯穿于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中,形成了绿色发展的联动效应。

  政策赋能,强农惠农富农。丽水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农旅融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丽水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富民增收行动,奋力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改革赋能,创新驱动增收致富。一是大搬快聚,化农民为市民。丽水通过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等工程,把居住在高山远山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搬出来,在全国率先探索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4种县域模式,真正实现“搬得下、搬得出,稳得住、稳得久,富得起、富得快”。二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化固产为动产。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河权改革,建立了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城乡统筹的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化资源为资本。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有效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出台全国首个山区市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地方标准,创新培育“两山公司”,建立政府生态产品采购和市场交易制度,实现GDP和GEP协同较快增长,GEP向GDP较快转化。

  品牌赋能,闯出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丽水市积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丽水山耕”生态有机农产品、“丽水山居”农家精品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丽水山泉”优质水产业等“山”系品牌集成发展之路。积极探索“丽水山耕+农村电商”模式,建立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价值。当前,“丽水山耕”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丽水山居”将“美丽环境”转变为“美好生活”,累计发展农家乐民宿3380户,从业人数2.9万人,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农家乐民宿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景”通过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等亮点工程破局,正在从单点突破向全域优势转变,发展动能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从局域经营向广域合作转变。

  基建赋能,构建宜居宜业“花园乡村”。丽水市不断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扎实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畅通地域联动发展经络,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完成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实现市区乡镇公交全覆盖。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农村物流各类物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推进“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丽水市创建了全国首个乡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赶街”模式,全市建有8200多个赶街村级电商服务站。谋划启动“花园乡村”创建,全面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

  共享赋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丽水市始终把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积极创新“强村公司”“村企结对”“飞地经济”等“消薄”工作载体,2020年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注重共建共享,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土地股份+资金入股+基地+农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等模式,让广大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共享发展红利。丽水还通过村集体注资、村民出资、资源折价入股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党建赋能,激活红绿融合发展引擎。丽水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组织体系进一步织密建强,党员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素质持续优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几点启示

  深耕特色生态农业,构建高品质多元化乡村产业体系。立足生态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科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融资方式提档升级,完善农产品经营体系,打造品牌引领、产品高质的产销一体化服务体系;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制造业等多元化发展,构建起高品质、多元化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数字化改革,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一是扩大数字技术推广运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以数字化场景应用打造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打造涵盖农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体系,实现数据可用可查可视和科学高效管理,真正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网红成为新农人。二是加快数字乡村新基建。完善乡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快递到乡、配送到村组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智慧化旅游基础设施。三是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建设。探索“互联网+网格管理”乡村治理新模式,面向村民提供线上数字生活服务,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四是探索建立基于GEP的“核算—转化—考核”综合数字化应用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探索发展生态创意经济,开拓“两山”转化的新通道。

  加大要素投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政策性融资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强化财政扶贫支农投入保障。全面推动“两进两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有序促进城乡科技、人才、资本等双向高效流动。打造外捷内畅交通网,推动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打造高质量路网体系,建设省域、市域、城区交通圈,推进市域公路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畅通交通微循环,切实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搭建高能级合作平台,集聚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人才科创“飞地”、合作产业园、海外孵化器等多类型开放合作平台,努力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集聚智力资源,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人才引进等功能。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发展,集聚物流、信息资源,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大市场。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