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人与自然的重逢——读艾平散文集《隐于辽阔的时光》
来源: 张锐锋 发布日期:2022-08-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艾平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艾平的散文集《隐于辽阔的时光》是一部质朴中有智慧、平凡中流光溢彩的书。书中集纳了29篇散文作品,涵盖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层面,是对草原文化的全景式呈现。同时,作者深入发掘游牧文化与当今生态保护观念的契合之处,探索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从广阔的时空范围诠释“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隐于辽阔的时光》是对呼伦贝尔草原的深度书写,散发着草原的气息、牧人生活的气息。从这些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文字中,我们能听见艾平和草原说话的声音。她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草原的故事、森林的故事以及飞禽走兽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她的丰富阅历和个人体验。这些故事超脱了世俗的、喧嚣的场景,有着童话的质地,像悠扬的蒙古长调和浪漫而富有激情的马头琴弹奏。

  这些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好像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其实蕴含着现代启示录一样的意义。它既不同于梭罗《瓦尔登湖》中的隐居生活和自耕自食的简朴体验,也没有契诃夫《草原》中的孤独、绝望和忧伤,而是充溢着对现实草原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和大自然关系的反思。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凶残而狡猾的狼也有仁慈、满怀母爱的一面,甘愿冒着危险守护自己的孩子,而老祖母在雪夜走出蒙古包,为母狼和它的孩子们呼唤同伴。艾平笔下的草原不是寒冷的,而是充满了温情,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仁慈、善良的本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在艾平的笔下,呼伦湖的时空被放大了。这是一个古人类的家园,它曾经和猛犸象这样的巨兽并存。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鲜卑人留下的石板墓,捡拾到蒙古铁骑遗留的断刀残剑。但除了一些残迹,远去的人们都已经远去,只留呼伦湖仍荡漾着水波。

  艾平也写到草原的失落,表达对自然和人文的认识和思考。她不仅写了草原和传统牧民,更关注猎人、牧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感受时代变迁对草原生态、牧民生产生活和个人精神层面的冲击。

  散文集中的《你见过猞猁吗》,讲述在原始森林腹地的一间木屋民舍里,有一个用来招揽游客的猞猁标本。这个七拼八凑、古怪的猞猁标本,正是大自然和人类相处境遇的象征。因为猞猁敏捷而机警,人类很少有机会能与它面对面,以至于大多数人对它一无所知,而最终看到的只是猞猁那残存的、闪亮的皮毛。作者意在告诉读者,如果人们不能善待大自然,将永远对存在的事物以及自己一无所知。

  艾平是一个凝视大自然的散文家,她把生命倾注于草原,并在这片草原上度过了悠长的时光。对于她来说,个体的时光和草原的时光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从这本散文集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颗跳动着的、柔软的心,因为草原是柔软的,这样的柔软不是软弱,而是充满了力量的柔软,从容不迫的柔软,充满了爱的柔软。它处处透出对天道的遵循,人与大自然的意志的一致性,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存的世界,也暗合了我们内心的理想与美好的生活愿景。

  从《隐于辽阔的时光》中,我们看到艾平既歌颂草原和森林,也歌颂善良的草原和森林的守护者,既赞叹无数神奇的动物,也赞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人与自然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相互沟通的。一个牧人的一声长调就可以将骏马唤到自己的身旁,一首神秘的劝奶歌就会唤回母羊的母性……这些草原和森林里的故事,不仅属于大自然,也属于人类自己。《隐于辽阔的时光》与其说是对大自然的颂歌,不如说是唱出了人间的美好情歌。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揭示,也是关于我们内心理想的生活图景的寓言。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