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共存:布依人家的吊脚楼与石板房
来源: 徐涵 发布日期:2022-08-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贵阳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一瞥。徐涵供图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给人们留下的历史印象。事实上,贵州东可接湖广、西可连川滇,是联系中原地区与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重要枢纽。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布依族就主要聚居在贵州。在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与多民族共生的生活环境中,布依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建筑文化就是其典型代表。

  生产生活两相宜的布依族聚落

  布依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自古以农为本,素有“水稻民族”之称,与《史记》所记载的夜郎之民“椎髻、耕田、有邑聚”的情形互相印证。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故有“一条河水共来源,一寨人家同祖宗”的居住特征。除了发达的山地稻作文化,心灵手巧的布依族人还发展了诸多精湛的民族技艺,包括竹编、刺绣、木雕、石雕等,织物印染更是布依族妇女的拿手好戏。据《魏书》“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相关记载,布依族人自古就掌握了纺织精细布匹和多色印染的技术。布依族印染工艺主要有靛染、蜡染、枫香染与扎染四种,许多传统村寨至今仍保留着形态各异的染池。这些染池星罗棋布地分布于自然地形之间,与村寨中的民宅、禾仓、作坊、水车、稻田等,共同构成一幅寓生产于生活的乡村田园图景。

  吊脚楼与石板房:木构与石工建造技艺的呈现

  布依族滨水傍田而居,保持着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共享的吊脚楼居住形式。布依族吊脚楼又称“半边楼”,属半干栏式木构建筑,材料以枫香木、杉木为主。房屋建于坡地上,屋基分前后两段,前部底层用立柱架空,留出充足的空间,或蓄养家畜,或存放农具,外围常设石墙;后部根据地形用短柱支撑或直接落于坡地。吊脚楼房前坎高,由正门进入需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建筑平面布局呈H型,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堂屋设立神龛供奉先祖,两侧分隔成灶房、卧室。入口处还设有出挑的晒台,根据各家喜好,晒台的面积与装饰有所不同。吊脚楼最上层空间受屋顶坡度限制,主要用来存放物品和晒干的谷物粮食。

  布依族最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当属石板房。在贵州安顺地区特别是镇宁、关岭一带,因当地盛产青石,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孕育出了以石板房为代表的石构建筑文化。石板房以木为架、石块为墙、石片为瓦,除了柱、梁、椽等构件,整个建筑的屋基、墙体、屋面均由石材垒砌。石头建筑的特点是冬暖夏凉,不惧火灾。布依族石匠身怀高超的传统砌石技艺,对石料的硬度、韧性以及搭配熟稔于心。他们筑起的石块墙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石头与石头之间极少见泥灰粘结。

  走进位于安顺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除了村口的石寨门、石梯坎、石板房之外,村中还有石人、石马、石牛、石壁、石柱……这里的一切都与石头密不可分,甚至连村民的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也均为石制。高荡村也因为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与浓厚的地域特色,被誉为藏于深山的“石头王国”。

  在开放共融中焕发生机

  与苗族、侗族吊脚楼千柱落地的通透格局不同,布依族吊脚楼通常在架空的底层用石块围筑成屋基,界限分明。布依族石头村寨中,房屋更是排列致密,寨内的道路犹如巨石迷阵,形成了相对封闭、凸显安全特色的住居文化。这与历史上黔南地区曾驻兵垦荒,发展出“屯堡”建筑的成因密切相关。

  如今,黔贵地区早已迈向开放共融的新阶段,建筑格局和建筑文化也不例外。自1995年起,贵州省引入“生态博物馆”理念,至2002年,在中国、挪威两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贵阳花溪区镇山村被建设成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贵州通过打造没有围墙的开放性博物馆,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千年石头寨正以其坚实的身姿,在新时代焕发传统村落的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20VMZ008)研究成果。】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