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生态民族学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郭跃 祁进玉 发布日期:2022-08-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委会2022年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生态民族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大会由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专委会、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的80多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研讨。

线下参会代表合影。主办方供图

  在开幕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树林教授回顾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并表示,希望各位嘉宾、与会代表积极贡献学术智慧,与学校展开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发展。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委会主任色音教授介绍了中国民族学学会推动中国民族学学术研究、联络学者的工作情况。他指出,生态民族学专委会综合理科和文科的学术智慧,尝试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知识和地方社会的联动发展,这在当下新文科、新理科建设的大背景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中国生态学学会民族生态学专委会主任冯金朝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民族生态学专委会的最新情况,表示民族生态学专委会与生态民族学专委会经常联动、相互合作,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壁垒,为推动学科交叉作出更多有益的尝试,可以形成更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成果。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王薇表示,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是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需要而建设的,致力于建设集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资源、科研与实践不同类别专家资源于一体的首都民族工作智库,希望可以加强与学界的联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探索“北京模式”亮点示范,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教授在致辞中强调,边疆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生态安全又是边疆安全的重头戏。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来喜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祁进玉教授主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丹珠昂奔以《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为题,提出吃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在“完整准确全面”上下功夫,中国对内倡导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特定历史规律的,要深刻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搞清楚改进什么、加强什么,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应对风险,守护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并希望学术界可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具体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在题为《干旱地区的传统社会与宗教》的报告中指出,全球的干旱区面积很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类型,其传统社会与文化有一定的特点。他以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不同的生活环境为例,通过对比发现生存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这两个民族对待家族与宗教的不同态度,总结出干旱区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干旱区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合理性。

  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冯金朝教授作了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生命共同体》的发言,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促进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实现共建生命共同体。共建生命共同体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础和保障。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龙春林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乡村拥有多样生态系统类型,各民族拥有丰富的相关传统生态知识,但其处境亟需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他通过分享滇南古茶园生态系统、独龙族传统养峰技术和老窝火腿传统技艺与农家品种保护的具体案例,指出要深入研究揭示传统生态知识的科学内涵,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崔明昆梳理了生态民族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通过具体的乡村发展案例指出应该尊重本地人的生态保护知识,用当地人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生态保护知识的推介,推动乡村的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在发言中提出,时代发展和人类发展都需要用大生态视域、大生态措施、大生态实践、大生态成效,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的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群与人群兼和发展,形成一体均衡发展。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西南边疆地区的物候历、吴哥文化的自然观、内蒙古草原农业和牧业发展、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与物种多样性等议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享了内蒙古、西藏和青海河湟地区的具体实践案例;围绕“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商业空间布局、节日文化、体育活动、文化旅游和饮食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了讨论;围绕“乡村振兴”,分享了通过农牧业发展、乡村职业教育、数码电商培养等具体手段推动村落发展的案例。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