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的霞彩
来源: 沉洲 发布日期:2022-08-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漈下艺术教育中心  沉州供图

  闽东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伴随着城镇化浪潮,漈下村一度人口外流,从昔日的一个大村凋敝成空心村。2015年春天,公益艺术家林正碌入村考察,发现这个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积淀厚重。在屏南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林正碌决定在此创办公益画室教村民画画,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用文化改变他们的生活。

  起头的时候,村里开食杂店的黄余清不买账,想着哪来闲功夫学画?画画能当饭吃?岂料,村里学画的几个小学生画的画,被人收藏了。她是受到小孩画画的刺激,冲着“免费”学画才去试一试的。漈下村村民向来以种植果树、蔬菜为生,黄余清把地里的活做完,也到画室学画。

  黄余清画的第一张画,是自家厅堂木板墙壁上的一顶草帽。刚开始,她抖抖索索的,手里画笔都拿不稳。如今,这张画还挂在她的食杂店墙上。尽管这幅画大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像冬瓜,孩子笑说是棒棒糖,她却十分珍惜,这是她人生的第一张画。第二张,她画了墙角的簸箕。刚画时,簸箕的竹篾前一下后一下编织,左右也缠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画了两个晚上,竹篾全糊在一起,看不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第三天画不下去了,她便现场请教林老师。

  林正碌其实早已注意到她,这么复杂的画也敢下手,也许是发现她有点悟性,画得有点感觉,便坐在画架旁边,提前给她讲光学原理——明暗交接处在亮的一侧微弱偏亮。她按照指点,仔细观察,再一下下落笔修正。神奇的事情出现了,竹篾们各就各位,画面一点点立体起来。

  林正碌把这张颇具农家气息的画推送到微信上,很快便有人收藏。花了3个晚上,黄余清拿到180元钱。这一笔收入,比种菜、做小生意赚到的1800元还要让她心花怒放。

  那段时间,黄余清白天照看食杂店生意,晚上去学画,慢慢悟出点道道,画技有很大提高。看着去画室学画的村民越来越多,她就领了画架、画框,在调色板上挤了颜料,回自己家里画。

  黄余清的食杂店开在自家临街客厅,客厅20多平方米的样子,左边三分之二摆货架,右边靠墙是一个简易理发台,她有理发手艺,剪一个头收费5元。在理发台前将画架一支,便是她画画的空间。农忙时关门扛锄头上山种地,回来有空就画;有人来剪头发,她就起来剪一下;有人来买包盐,她就起来拿一下,然后坐下来继续画。这就是她的生活常态。漈下村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她的食杂店也在媒体、微信上频频曝光,成了人气爆棚的网红店。

  因为学画,漈下村村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农闲时大家都变得忙碌起来,经常围在一起切磋画技,聚众打麻将的少了,村里的治安环境变好了。原先为了聚人气,也打发时间,黄余清经常撑开麻将桌搓一把。学画后,她再没摸过麻将。

  有媒体记者来村里采访,林正碌总会把他们带到黄余清的店铺,用赞赏的语气介绍:“可以这么说,这里是一个多功能店铺。墙壁上挂满原创作品,高不可攀的艺术跟农家生活融为一体。每张画都非常质朴,带你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黄余清看来,林老师教画的方法与众不同,他不教技法、不做示范,也不让你临摹,而是用鼓励的心理教学法来激发人的自信。平时你不问他,他也不干扰你,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这样下来,每个人的画法都不一样。

  有一次,黄余清写生一双鞋,用了五六个晚上,画得差不多了,但“微弱偏亮”硬是表现不出来。这天,看林老师从家门口路过,她连忙让他点拨一下。

  林老师看画时,黄余清转到后面厨房,在瓷碗里敲了一颗鸡蛋,放几粒冰糖,一根筷子插到蛋黄中间,再提起烧开的茶水,顺着筷子往下冲到八分满。只见碗里的蛋黄胀开来,周围是一丝丝蛋清,透亮的白拥抱着橘黄,很像一幅色彩饱满的油画。

  将这碗蛋端到林老师面前,黄余清说:“这是我们屏南‘泡蛋茶’礼节,表示对远方来客的尊敬和热情。”

  林正碌啜了一口,说:“好喝”,接着笑眯眯道:“光线照在不同质地的物体上会有变化。竹篾属于硬物,比较明显,布鞋面是软的,变化相对柔和。微弱偏亮是随着布面起伏的不同,你看,上面的色彩也跟着有大小深浅的变化。”

  黄余清惊喜地叫出声来:“看到了,看到了。”

  黄余清画油画有悟性,造型能力也好,通过林老师的教学,他也会用心摸索,没几个月就能画出有模有样的画作。

  她看林老师用手机把画拍下来发出去,便能有人收藏,就把卖画的钱攒起来。两个月后,她用卖画赚到的800多元钱买了一部新手机,通过林老师的链接和推送,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还学会了用文字来推介自己——

  种田 理发 开食杂店 画画——黄余清

  半辈子生活在农村没见过大世面的我,能认识你们很高兴。2016年双溪画展,我的《葡萄》和《樱桃》已被收藏。我平时爱参加各项活动,爱跳广场舞,喜欢画画,参加腰鼓队,这是夜生活。白天挺忙的,家里有个小店,还理发,农忙时下地干活,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半年不到,她的微信朋友圈已经有500多个好友,上海、北京的都有,还有台湾的,各行各业的都有。他们都喜欢她的画,有人还专门找到她的食杂店来。

  黄余清喜欢画农家田间地头的葡萄、桃子、李子和花朵,那一串串葡萄,那硕果满枝的桃李,那灿烂的桃花梨花,她自己也爱不释手。在她丈夫的一次生日前,她想画一幅画给家人,就在厨房里画了一整面墙的壁画——花鸟图。这样的想法一发不可收,她在楼道旁又留下一幅。这次画的是两人多高的下山虎,尽兴起来,一个晚上可以画两三个小时。黄余清很开心很投入,画到上半部分还搭了脚手架。老虎威风凛凛的,像个门神。

  一些来村里参观的艺术家看了这两幅壁画,啧啧称奇,说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学画不久的农妇所为。

  这些年来,黄余清卖画的收入已达两万多元。她把自己的新作挂在食杂店墙上,游客、村民经过也会来欣赏。“哎哟,你还能画得这么好。”“这个不注意看,像真的一样哩。”这样的话听得她笑容满面,这种满足感比赚钱更受用。能画出一幅自己也满意的画很难得,她一改初衷,不再想把它们都卖掉。

  对于她的这种变化,林正碌用欣赏的口气对人说:“她画画不只是换点钱补贴家用,更是装饰、丰富生活。”

  初中都没毕业的黄余清是漈下村文创产业培养出来的第一株苗子,算得上是一位地道的“斜杠农妇”。她起初兼任漈下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助教,负责管理画材和进行一些简单辅导。后来,漈下小学的学生分批到公益艺术教育中心上美术课,她又有了新身份——美术老师,同时她还参加了导游培训班,成为村里第一位导游。在这样的忙碌里,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和欢喜。

  林正碌想用艺术激发农民们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他经常以黄余清为例,对来参观、考察漈下村文创产业的客人介绍:“艺术点燃心智,终极目的不是让大家都变成艺术家。通过艺术感知世界,人就有了文化自信,对生活就会有一个重新的审视,他的文化属性也会随之改变。”

  他的这种追求和梦想结出了鲜活果实,黄余清当属其中一例。

  如今,漈下村已经名声在外,全国各地的人前来旅游和学画,村里一片生机盎然。

  学画之前,黄余清跟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想着或迟或早都要离开家乡。当时漈下小学才办到三年级,家长们只要手头有点钱的,都会把孩子带去城里念书和生活。文创产业发展起来后,漈下小学逐年开办高年级。黄余清也有了更多施展身手的空间,她选择留在家乡。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村值得我们留下。人留在村里,家乡才有希望。”说这话时,黄余清双眼闪动着对未来美好的遐想。

  有这样想法的人日渐多起来,古村复兴让村民已然看到了天边亮起来的一缕新生活的诱人霞彩。

  (长篇报告文学《乡村造梦记》节选)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