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而质朴的光影绽放——民族题材纪录片十年回望
来源: 顾亚奇 袁文洁 发布日期:2022-09-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题材纪录片以真诚而质朴的方式抒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记录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留存了无比珍贵的影像档案,也展现了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壮丽图景。

  以人民为中心 记录奋进新时代

  新时代民族题材纪录片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将各族人民群众作为影像作品的主角,用影像绘制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图景,记录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大型人文纪录片《我从新疆来》系列将100多位来自新疆、热爱新疆的人的日常故事娓娓道来。他们当中,有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新疆夫妇,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克拉玛依创业的小伙子,也有来自上海、扎根新疆的篮球教练,带领新疆农民防沙治沙、脱贫致富的植物学家,推动新疆电商物流发展、努力将新疆丰富的物产推向全国的品牌策划人……他们的学术梦、创业梦、新疆情,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中国梦”的缩影。

  芒果TV自制纪录片《石榴花开》通过记录各族人民工作和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新时代民族地区焕然一新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石榴花开》选取的人物都是在脱贫攻坚、民族团结、戍边守疆、发展民族文化、守护青山绿水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各族同胞。在每个主人公的身上,我们都看到了为美好家乡建设、为国家发展振兴而携手奋进的可贵品质,伟大民族精神在光影中深扎心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各族人民共同绘就了厚重雄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的创造与奋斗在时空对话中体现出时代精神。《了不起的村落》《独龙江》《新疆是个好地方》等作品,让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呈现于银幕之上。《塔里木河畔的罗布人》朴实地讲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海子中,古力巴哈一家依托旅游业发展而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寻羌》《脚手架上下的生活》直面自然灾害与重大社会议题,前者记录汶川地震之后羌寨村民的生活,后者思考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与精神世界。这些作品坚持把人民大众作为主体,充分发挥纪录片记录时代的功能,深情讴歌了人民群众躬身实干、拓路踏歌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以人为本 营造情感新场域

  新时代民族题材纪录片关注当代人的真实状态,讲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具体故事,捕捉个体人生体验。平淡岁月的喜怒哀乐化为真诚、有温度的影像作品,彰显熨帖人心、抚慰情感的艺术魅力。这类纪录片朴实地表现现实生活,追求简单、平实的叙事,以浓厚的人文关怀营造人心相通的情感新场域。

  《天山脚下》用日常叙事展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受到朴素却动人的力量;《山河新疆》第一季、第二季同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无论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因为对祖国和新疆的热爱而消弭隔阂,亲如一家。这类作品对情感的表达不同于戏剧化的强烈冲突,而是巧妙编织在人与自然、他人、社会等多维关系中,以真实、朴实的影像写照与观众共情,具有润物无声的感染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人人都是记录者”的传播语境中,普通人也成为日常影像的生产者、传播者,他们以第一视角参与、见证并真实记录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近年来,越来越多自主创作、具备实验性质的社区影像作品进入大众视野。2013年,广西纪录影像展“看·见”展播了内容涵盖维吾尔、京、彝、藏、汉、壮、侗等民族传统文化与风俗的70余部原创纪录片,影片均由社区村民、在校学生以及社会独立创作者拍摄、创作。再如,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等公益机构,通过在地培训、流动放映等方式积极帮助成员用影像记录家乡变迁,近10年有《博台》《少年洛桑》《忆童年》《轮椅上传承的阿尺目刮》等数百部纪实作品问世。这些带着独特“烟火气”与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通过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普通人的群体表达与影像书写,因为以人为本的叙事视角,最终实现了情感与命运的共鸣。

本文图片均为纪录片海报、剧照。

  以影像为媒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传播和建构文化的载体,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发掘和重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既有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也有凝聚着各民族智力与心力的艺术瑰宝。民族题材纪录片以影像为媒,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其进行复现、表达和诠释。

  作为视听艺术文本,民族题材纪录片重在从民族文化中提取各种“符号”,记录它们传承、活化与创新的当代故事。《风情中国》系列纪录片围绕“沉淀、孕育、传承”这一主题,聚焦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度呈现灿烂多姿的文化风俗。《神秘的艾德莱斯绸》《仙琴》则关注“和田三宝”之一的艾德莱斯绸和弹、唱、跳相融合的壮族天琴艺术,讲述这些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

  近年来,诸如《金翼山谷的冬至》《皮影、电影和快手》《一个人的剧团》《丁真的自然笔记》等越来越多的纪实作品,秉持积极、温暖的平民美学,“破圈”传播并备受观众好评。这些作品聚焦异彩纷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探寻民族文化的渊源与本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用心讲好文化传承故事的同时,民族题材纪录片更用情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画卷,深刻阐明了文化互鉴融通的重要内涵。《迁徙,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景颇·夏天》《第三极》《最后的沙漠守望者》《黔之南》《阿鲁科尔沁的纯净》《西藏时光》《香巴拉深处》等纪录片,采用“散点叙事”结构,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中实现了我国各民族和谐共存、守望相助的意义传达。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众多的地方影像展得到社会各界关注,民族地区的风俗、仪式、节庆等文化广为传播,对于促进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文化人,以艺同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民族题材纪录片精品佳作频出,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史料价值,赢得了广泛的受众。这些优秀作品根植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记录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的身姿,见证了寻常百姓拥抱新时代的家国真情,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向世界展示了团结、包容、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作者顾亚奇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袁文洁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硕士)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