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处处有竹海
来源: 朱谷忠 发布日期:2022-09-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水乡(中国画)吴冠中

  四月,一阵山鸡的啼鸣,将我带入建瓯的一片竹海。

  这地方叫水源乡,地处闽北建瓯、政和、屏南三县(市)交界处,平均海拔500米。车子行驶时,我看见一片片竹林依山势上下起伏,密密匝匝,郁郁苍苍,偶尔点点阳光滴漏,连车窗上也洒满斑驳的碎影。我便心血来潮,决定下车看看。

  走了几步,只见这里的山村大多依山隐现于绿竹翠篱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面清流之上,与缭绕的云雾相映成趣。所谓“竹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不正是此地最好的写照吗?

  一打听,这个村叫土洋村。

  想不到,这么僻远的地方,也有如此澹雅的景致、丰茂的竹林。

  看来,建瓯市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十大“中国竹子之乡”之一,确实名至实归,这里的毛竹林面积、立竹量、竹材和鲜笋产量均居全国县(市)之首。我去过建瓯以竹山、竹海闻名的迪口、南雅两个地方,从而知道迪口竹林多、品种全;而南雅素有“闽北竹乡”之称,群山吐翠,竹木葱茏。记得当时我还情不自禁地编了几句顺口溜:云雨春风过迪口,清泉润泽南雅秀;绿荫幽草晴日暖,迎风蓄露在建瓯。

  建瓯虽然坐拥丰富的竹林资源,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毛竹却派不上大用场,经济效益很低。许多地方的毛竹,只是砍下来被拉到城里做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而已。

  不过,随着竹林丰产技术的深入推广、竹产业的发展,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始在建瓯不断涌现。特别是近10年来,建瓯的广大农民走上了“扛着竹子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如今在建瓯,竹文化也在延伸。来建瓯的第二天,我顺路去了一所九年一贯制的“竹海学校”,热情的范校长开口就跟我谈起了建瓯的“竹文化”。他说,自古以来,竹就入画入诗入词,深受文人墨客称颂,竹代表了清新高洁、坚韧向上、正直谦虚的品性和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而以“竹”命名的竹海学校,正是从建瓯市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情出发,以“竹文化进校园,竹精神育英才”的建校立校思路,做“竹”文章,养“竹”精神。

  思绪飘回土洋村。我看见这里的溪,从蜿蜒曲折的山谷里穿行而来,又三弯九绕地向下游流去,每一弯、每一滩,那蓄成的潭水,幽幽地闪着青蓝,盈盈地透出甘甜,让人看一眼就想掬捧入口。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岸边的竹林。在山环水抱中,抬眼便可见到,从山麓直到峰腰,从豁口延到溪边,一片片翠竹连绵。不管走了多远,总是置身在一处处绿涌翠滴的海洋之中,顷刻之间,就能把红尘的烦扰和周身的疲惫洗涤净尽。

  是的,人与竹,向来有着不解之缘。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淇奥》就有这样的名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宋代文学泰斗苏轼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恰在这时,我看见一位中年农民正在间伐竹子,便走上前去问道:“这满山满坡竹林,规模可不小哪!”

  “是的,这些都是我的毛竹林,合起来有40多亩。”

  “收入如何?”

  中年农民抹了把汗,憨厚地笑了:“加上我后山种的锥粟,好呢!”

  笑声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位中年农民告诉我,这些年生态发展的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交通也改善了,使许多人得以到此一睹青山秀美、竹海壮阔。说话间,我抬头沿着起伏的峰峦看去,漫山的竹,在淡淡的烟岚中泛着青绿色,浸染着水波一样起伏的坡地,一并伸向天际;如箭镞一样的竹叶,密匝匝互相交集着,迸发出无声的激情。林下,偶见一线泉水自半山腰溢出,从石隙间经过,往竹根处渗漏。松软的土层,时而可见二三竹笋冒出,一眨眼,好像就往上蹿了一截,连山岚云气也被它们一点点推升,而后泻向山谷。四周静极了,探步走进竹林,顿觉身披无尽的清爽;静闭双眸,心中涌出难言的愉悦。聆听竹叶的呼吸与轻语,竟能领悟到一种丰富的单纯……

  徜徉于竹林间,我一路和中年农民聊着天。如今来到建瓯的游人越来越多,经常看到游人们从竹林里踏歌而出,又在溪边乘一只竹筏,一路漂流,一路欢笑。沿途,游人随时可以停下,或欣赏水纹荡漾,或远眺两岸竹海,尽情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快乐。

  就说我自己吧。踏进这片不知名的土洋村竹林,也不禁惊叹:建瓯处处有竹海!这里竹海翠绿的泼洒和清凉的浸润让自己的心境倏地变得十分舒爽。

  临行,好客的中年农民想去挖几个竹笋送我,被我婉谢了。不过我没有空手,倒是带走了一根瘦竹。我笑对他说,回去后,我会请人做一支笛子,明月清风之夜,也学一点古人的雅意,为有刚性、韧性和智性的建瓯,吹一曲胸有成“竹”向未来吧!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