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主线做深做细做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丽娟 发布日期:2022-09-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年7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创新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要始终坚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

  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认识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强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牢牢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要让各族青少年通过学习交流,感受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努力把各族青少年培养成为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组织好设计好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

  全面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必须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其贯穿到交流活动的全过程。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交流活动的育人属性。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体验和融情实践中深刻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把握好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一重要原则。在交流活动中,要着力营造各族青少年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嵌入式育人环境,注重引导各族青少年观察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加深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和体验。

  丰富主题交流活动的内容。组织东中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共同开展各族青少年学生主题夏(冬)令营;开展各族青少年社会实践交流活动,通过研学旅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等活动,让各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领悟中华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开展各族青少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通过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开展各族青少年“手拉手、结对子”帮扶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城市、学校、家庭等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结对合作、联谊联心、济困帮扶等活动。

  提升交流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遵循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项目设计、业务指导上下功夫,赋予交流活动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让各环节有启迪人心的作用,用心用力用情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在“融”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广泛凝聚共识,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各族青少年交流工作

  推动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涉及青少年自身,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相关。对于青少年而言,与不同民族的同龄人交流,可以促进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进认同;对于家庭和学校而言,可以带动父母、同学、老师了解各民族习俗,增进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知,感悟党对各族青少年的关心关怀,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社会而言,通过一个人串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可以进一步促进东中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互动。

  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构建协同格局,动员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合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意义和显著成效,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的工作中。

  聚丝成线始坚韧,溪流汇海方长流。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共同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