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一体化建设,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涂裕春 王雨宇 发布日期:2022-09-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由于各方面原因,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要统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市场、产业、资源有效衔接,多措并举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推进市场一体化,实现市场协同发展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整合了商品、要素、技术等资源,使之能够在各地区自由流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实现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继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把建立一体化市场渗透到市场发展各环节。一方面,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培育有前瞻性的发展型人才,激发企业活力。着眼于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延长企业的产业链和业务链,实现自我改造、创新和升级,延长企业寿命。另一方面,畅通商品自由流通渠道,在各地区市场之间架起沟通发展的桥梁,实现市场之间有效衔接、协同发展。

  实现无形服务的流动和集聚。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不断理顺调节各方利益关系,打破阻碍资源流动的壁垒,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合作开发。

  完善市场组织监督管理体系。牢牢抓住市场组织建设这个关键点,不断激发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为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经济实现量增质升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区位优、平台优、政策优、市场优、资源优、生态优等优势,为深化国内外市场分工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广西正加快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合作空间广阔、商机无限,这些都为广西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大力推进“飞地经济”发展。“飞地经济”具有分离性、差异性、互利性的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福利性帮扶,而是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与发达地区在资本、人才、技术、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飞地经济”能够很好地融合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从而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四川理塘村民在“飞地”园区蔬菜大棚采摘。 新华社发

  建立完善利益补偿机制。要积极倡导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形成发展合力,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步、更好更快发展。要建立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利益再分配,实现多方共赢,提高跨区域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形成合理的市场专业化分工。县是我国承上启下的重要行政单元,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民族地区发展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一县一产”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县域之间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合理化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新态势。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先后与眉山市、成都市合作共建“飞地”园区,解决了当地产业小而杂、零而散的问题,实现了不同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助、互利共赢。

  完善基础设施,畅通互通渠道

  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要解决民族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形成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发展旅游、农业、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夯实交通基础。

  加快数字化发展。要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加快民族地区信息技术革新,推进城乡骨干信息网络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普及提速,提升民族地区信息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水平。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带动实体经济再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实体经济扩容和转型升级。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地无三尺平”到“桥梁博物馆”的巨大转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贵州是第一个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行动的省份,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就设在贵州。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以来,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涂裕春,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王雨宇,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助理)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