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屋炕”看我国北方的炕灶文化
来源: 林斯媛 发布日期:2022-09-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朝鲜族民居“满屋炕”展示。林斯媛供图

  炕灶,是一种集供暖、睡卧于一体的特色民居建筑形式。据考古发现,我国的火炕遗址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单烟道火炕雏形最早于新石器时代出现在绥芬河流域以及辽河平原,由此推断,我国火炕技术起源于东北地区,后逐渐向中原、西北、青藏高原等地传播开来。

  炕灶体现了东北民众的生存智慧,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聚居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为例,为了适应寒冷气候,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满屋炕”室内空间,其炕灶文化流传至今。

  节能御寒的“满屋炕”

  为了抵御冬季严寒,朝鲜族民居多为“一”字型的低矮建筑;为增加室内光照,民居往往朝南大面积设计窗户。此外,民居采用大屋顶和厚墙体的围护结构,室内则采取“满屋炕”的供暖形式。

  “满屋炕”是全屋铺满火炕的一种独特供暖形式,炕大、散热面积也大。“满屋炕”这一特殊的供暖形式,在适应东北严寒气候的同时,亦满足了朝鲜族民众席地而坐、席炕而卧的生活模式。

  东北地区朝鲜族民居通常为东西向三开间,排列方式如同横卧的“目”字。民居中间的大间作为正屋及厨房之用,入口也设于此。东西两侧分别设置内房和牛舍,内房以一道隔墙分为南北两间,朝阳的一间一般供老人居住,北边作晚辈卧房,内房地坪满铺木板,下方全是炕,与大间的火炕相连。

  “满屋炕”的供暖形式具有极佳的节能御寒功能。因各屋地面以下的火炕连通为一个整体,灶火产生的热量能够尽快传递到各屋,具有“一屋烧炕,全屋都热”的效果。此外,地面以下的火炕还砌有通烟的炕洞,烧炕产生的热烟沿着炕洞在各屋地板下弥漫,并通过木板向上传导热量,从而提高供暖效率。

  炕灶一体的家屋核心“鼎厨间”

  东北地区朝鲜族民居的中部大间又称作“鼎厨间”,房间约三分之二面积为带火炕的正屋,其余为带锅灶的厨房,是一种炕(正屋)、灶(厨房)一体化的集合空间。“鼎厨间”厨房的灶台通常有两个或三个灶口,灶坑嵌于地下,使得灶台平面与屋内地面保持齐平。“鼎厨间”的正屋与厨房之间不设墙体,使得炊事活动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好地存蓄于室内,同时还便于传递饭菜。“鼎厨间”不仅是朝鲜族同胞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还具备招待客人、节日聚会等功能,是家屋核心空间。

  在延边的传统朝鲜族民居中,因为烧炕排烟的需要,窗户通常面积较大,房间之间也都设置推拉门,人们可以由窗或门直接出入居室。大窗户形态与“满屋炕”的供暖方式高度契合,使得民居的通风、采光效果更为良好,人们的户内外活动转换更为方便。

  时代变迁下的“温突儿邦”

  在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的生产生活中,朝鲜族与汉、满等民族在文化上互鉴融通。如朝鲜族民居歇山形制的屋顶、青瓦白墙的建筑色彩等,与汉族民居多有共同之处,同时受独立式厨房的启发,“鼎厨间”设置隔墙或推拉门,以形成独立的炊事空间,提升正屋的空气质量。

  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朝鲜族人家民居的内部空间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朝鲜族同胞很少使用桌椅和睡床,只用短腿的矮桌,不用时叠放在一边。然而,“满屋炕”使得室内无法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区,人们的就寝等日常起居时常受到干扰。因此降低了原有炕面的部分区域,形成地炕空间。青年人或将床摆放在地炕上,或以适宜阅读的书桌替代低矮的炕桌,起居空间内炕的面积减少,只在卧室作较大程度的保留。

  如今,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完全遵循传统形制的民居在城市已不多见,在农村其内部摆设也有所变化,只有“温突儿邦”(意为火炕)仍为多数家庭保留。作为家屋核心空间与精神文化的象征,“温突儿邦”体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炕灶文化的典型特征,蕴含着北方民众的生活智慧,是区域民众对居住环境的一种认知和应对,是生存哲学的映现。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 20VMZ008)研究成果。】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